安徽和县有处“天下第一汤”

作者:孙军
内容:

 

香泉镇的“天下第一汤”

  安徽和县的香泉镇,是历史文化名镇,距离六朝古都南京仅半个小时车程,与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等大中城市毗连。这里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被称为“天下第一汤”,因其所含的矿物质带有一种淡淡的馨香气息,也就有了一个美丽的地名——香泉。

“第一汤”与昭明太子有关

  公元521年,也就是南北朝时期,当时年仅20岁的南梁昭明太子萧统曾来到这里的如方山“萧家藏经寺”读书礼佛,此时他身患疥癣,久治不愈,不想,在此温泉沐浴一段时间后,感觉皮肤白润如初,昭明太子因此非常兴奋,于是称该泉为“太子泉”,并题写“天下第一汤”五个大字。从此,香泉镇作为“平疴镇”名扬天下。以后萧统每次都会带领贤才俊彦和一批侍奉太子的官员,来香泉讨论编篡《文选》。

  昭明太子英年早逝,只活了三十一岁。干百年来,在这里留下无数有关昭明太子的美好传说。唐宋以降,王安石、贺铸、李之仪、张孝祥、汤显祖等历代诗人墨客来此驻足吟诵,题诗抒怀,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在昭明休闲广场“碑碣之林”里,可看到许多诗文已被勒石成碑。

香泉历代都进行修缮

  沿着古老的香泉街,看到街道两边生意兴旺,商品琳琅满目,街道尽头就是有名的覆釜山,覆釜山下就是传说中的“香泉”。据香泉镇刘主任介绍说,香泉温泉出露有两处,一处是大泉池,圆形泉眼十多处;另一处是小泉池,泉眼6—7个。千百年以来,泉眼里的温泉不断地喷涌。据当地史料记载,自昭明太子后,这些温泉曾一度沉没于荒草间。到了北宋元佑五年,也就是1090年,知州王大过发现平疴泉为“一方之利”,于是修建了大浴场,供当地百姓免费沐浴。又过了几百年,知州王大过倡导修建的浴场只剩下残垣断壁。到了明成化五年,也就是公元1469年,又一任地方长官董锡重修浴院,并且分设男女浴池,清池白石,焕然一新。后来历朝历代都曾对“第一汤”浴场加以修缮。

  刘主任指着一块石碑说:这块碑文记载宣统三年的阴历6月,重修这个大浴场,而这一年爆发了辛亥革命,封建帝制在中国终结。到2001年,镇政府投入100万元修整老澡堂。在原基础上扩大池子,改造了房屋,建造洗衣池,洗澡池分男、女浴池,不断完善供水条件。如今,每天洗浴的有5000多人,高峰时达一万多人。

香泉已被打造成度假村

  覆釜山上下,曾经的昭明塔、昭明亭、昭明书院、香社寺、洗心亭、尔雅台、文选楼等,大都湮灭在历史的岁月里。浴场门口一块石碑,碑上刻有“第一汤”三个大字。这是1773年由地方官何飞凤重新题写的,原有的“天下第一汤”碑刻早已毁坏。刘主任说: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香泉镇利用温泉资源,养一些水生植物作为饲料和肥料,如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等,到了80年代,又发展水产养殖,养了一些热带鱼。但这些都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香泉这一独特的温泉水资源,近年有集团率先投资2亿多元人民币,在覆釜山下精心打造了香泉谷温泉度假村,已初具规模。此外,江苏南京等旅游企业也进入香泉经营旅游产业。

  “山不高而清秀,水不深而旷远”,经过多年的打造,一个兼具自然与人文资源的香泉湖景区呈现在世人眼前,17个山丘,2面湖泊,2个湖心岛及4个天然泉构成一幅风光旖旎、田园清秀的青山丽水画卷。为提升旅游品牌,擦亮文化名片,香泉镇凸显温泉文化,围绕温泉资源,建造观音山佛文化一条街,按照仿古设计,重塑太子像,重建昭明塔、昭明书院和洗心亭,恢复香泉老街文化古貌;加大路网改造升级。如今,香泉镇一年就接待游客达4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