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两岸共进宁马芜马携手 打造拥江发展区域中心城市

作者:孙军
内容:

    马鞍山“拥江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从“临江”到“拥江”,如何推进“一江两岸”协调发展?如何在区域竞争和合作中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高考试题”。

  基础先行打造便捷交通网区划调整还不到一年的时间。目前,拥江发展的马鞍山正从最有基础、最见成效的地方抓起,做好打基础、管长远的各项工作,其中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最为紧迫的任务。马鞍山正构筑向东与南京连接、向西与合肥连接、向南与芜湖连接、向北与滁州连接、向内一江两岸连接的四面开放、内通外畅、水路公路铁路三位一体的现代交通网络体系。

  记者了解到,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我市正在加速推进马巢高速公路建设,确保2013年如期通车;积极配合做好马滁高速前期工作,力促早日开工建设;启动206、226省道拓宽改造工程,年内全面完成105省道改建工程。为了更好解决过江难题,我市还在近期增加了两艘马和轮渡过江轮船,并且增加渡运频次,提高通行能力,同时,正在建造大型运输船只,希望能较好地解决运力不足的问题。

  作为承载“拥江发展”大城梦想的交通枢纽,马鞍山长江大桥目前的施工进度已近70%,将在2013年如期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后,将消除长江天堑的制约,有效发挥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马鞍山也将步入真正意义上的立体交通时代,成为皖江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为城市拓展带来最大空间。通过物流带动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集聚,城市集聚资源的能力将极大增强,城市投资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对于一座拥江发展的城市而言,一条过江通道是远远不够的。据悉,我市还正在谋划更多的过江通道,分别为:联合路过江通道、湖北路过江通道、九华路过江通道、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姑孰过江通道、龙山大道过江通道。

  产业跨江带动城市拥江发展

  拥江发展,产业是纽带,也是根基。根据全域马鞍山的产业发展规划,未来我们要在长江两岸各打造五个产业功能区,按照“产业集聚、科技支撑、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的要求,在长江以东地区着力打造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慈湖高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博望高新区和濮塘休闲度假区五个产业功能区;在长江以西地区规划建设郑蒲港新区、乌江工业园、含山高速道口工业园、北部温泉旅游度假区和绿色食品产业园区五个产业功能区,努力建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载体。

  年初,国家级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跨江建设郑蒲港新区。自1月4日郑蒲港新区建设指挥部成立以来,新区按照“港城一体、产城一体、城乡一体”的思路,在短短半年时间,创造了“郑蒲港速度”、“郑蒲港机制”,成为全省开发区建设的示范。与此同时,慈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也正跨江合作发展,共建乌江工业园;重点发展新材料、机械加工、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含山道口经济开发区也在快速启动中……

  在建设重型工业制造中心的同时,我市还着力打造绿色食品供应中心。这个目标的实现更需要统筹一江两岸。含山、和县在农副产品方面资源丰富,是全国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优质粮油生产基地。要发挥这些优势,就需要瞄准都市消费需求,在农产品深加工上形成产业链条。目前,我市正大力支持和县蔬菜生产供应基地建设,由35万亩扩大到50万亩,并积极申报国家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试点。

  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长江北岸的特色优势,我市正统筹规划含山、和县北部山区温泉、人文、自然资源等,突出运动健康休闲主题,重点支持建设休闲旅游度假区,将这座城市打造成为运动健康休闲中心。

  牵手宁芜在竞合中共同成长

  拥江发展,建设区域性的城市,既要两眼向内,强化自身,也要环顾四周,区域联动。如今,进入拥江发展阶段的马鞍山视野更加开阔。放眼周边,我们处在南京、合肥两大省会城市之间,与五个城市接壤。面对传统强势的南京都市圈以及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合肥经济圈,立志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马鞍山如何能从“大树底下好乘凉”,到“大树旁边长大树”?

  马鞍山选择了牵手宁芜、“左右逢源”。2011年12月7日,市委书记郑为文接受中安在线记者专访时表示,坐拥一江两岸资源优势的马鞍山正积极参与区域间在金融、经贸、旅游等领域的对接和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谋划能够“接应”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

  2011年我市与南京签订《宁马一体化合作协议》,2012年度宁马一体化合作项目协议再度签订。2011年11月,马芜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签字。

  这些协议正在全力落实之中。马鞍山在与宁芜进行交通基础设施的对接、公共服务设施的共用、信息平台的共享以及市场一体化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在重点实施的项目中,推进宁马异地养老合作被写入合作协议,根据这一协议,两地老人选择异地养老将享受同城待遇。此外,在与南京合作协议中还包含了多项经济社会合作项目,其中包括旅游品牌一体化合作,加强“统一旅游品牌、统一路线产品、统一导游词、统一市场监管、统一宣传推介”联合品牌建设;将加快推进宁马两市边界学校协管,实现两市边界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同等待遇,逐步实现两市学籍互认;探索建立宁马两市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互认机制;南京市支持马鞍山市完善危重病人转诊绿色通道。在与芜湖的合作中,经过多年的努力,两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在道路交通、水运航道、河流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了合作,在企业合作、科教、就业、市场认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马鞍山在与周边城市的同城化进程中,走的是差别化融合式发展之路,在融合中错位发展。钢铁、山水资源、汉唐文化、生态文明及拥江田园等城市特质,将使这座城市成为极具特色的区域中心城市。

  新起点,新蓝图。拥江发展的马鞍山,必将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长江中下游第三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