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5月2日,国家发改委发文正式批复《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12 -2020年)》,同意规划建设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其中将于近期(2012 -2015年)开工建设的南京至和县线路,将与我市对接。
与此同时,包括马鞍山在内的连接皖江示范区间9市的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也在快马加鞭制作中。
据悉,《马鞍山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也已启动并通过专家评审。包括宁马对接在内的宁马芜合区域合作正是规划的重点之一。
新闻纵深
《马鞍山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新鲜出炉
宁马芜合区域合作是规划重点之一
来自专家评审会的声音
在今年3月13日召开的《马鞍山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专家评审会上,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原总工、教授级高工陈韶章,东南大学教授过秀成,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院长、高级规划师程茂吉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马鞍山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机动车增长较快,道路交通日趋拥挤,需要大力推行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发展主副城区、中心镇和产业功能区的快速便捷联系,促进组团式、网格化、田园城市格局的形成,现在开展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对及早控制轨道交通走廊、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意义重大”。
缓解交通压力彰显城市实力
据介绍,目前在长三角经济协调会22个城市中,已经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的有上海、南京和苏州3个城市,在建轨道交通的城市有杭州、宁波、无锡、合肥4个,申报待批的城市有常州1个,而正在开展轨道交通规划的有台州、扬州、马鞍山等9个城市。
而究其必要性,有关部门负责人认为,轨道交通建设是马鞍山领衔皖江城市带、带头融入长三角、无缝对接宁合芜的需要;是适应马鞍山总体规划修改,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是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实现交通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也是彰显城市实力,提高城市品位的需要。
谋划轨道交通推进“全域马鞍山”
近两年来,马鞍山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全域马鞍山’”,要使城市居民20分钟内享受到农村田园风光,农村居民在20分钟内能够享受到城镇公共服务。轨道交通的谋划,对于落实这一发展战略,加强马鞍山中心城区功能,推动全市产业协作发展以及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共享将起到重要推进作用。同时,它还可以加快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实现从市区发展向市域发展的转型,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多样、产业规模壮大、产业链条完备、产业素质跃升、创新系统高效、竞争优势显著”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当前,随着马鞍山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马鞍山正在逐步步入机动车发展的快车道,道路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早高峰时段,交通流高度集中,城市主要干道交通负荷高,如湖北西路、雨山东路、湖东中路、湖东北路等。而随着城市空间不断地拓展,姑孰、博望等地的人口规模不断增加,产业转移示范区、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带来就业岗位外移,组团间联系将逐渐加强,出行距离不断拉长,而通道资源十分有限。另外马鞍山的机动化水平正在不断提升,特别是私人小汽车呈爆发式增长,跨区通道与节点交通拥堵问题将更加突出,单一的地面交通系统将难以适应城市发展需求。而轨道交通在“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实现交通发展战略”、“打通组团间交通瓶颈,缓解主城区交通压力”、“强化公共交通主体地位,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等方面都具有优势。
对照国家就轨道交通出台的有关规定、要求,马鞍山在远期将具备建设轨道交通的条件。“因此,马鞍山应及早对轨道交通线网进行规划,作为建设规划的参考依据,同时对轨道交通走廊进行用地控制,预留良好的建设条件”,有专家认为。而据市发改委基础产业科科长王彬介绍,日前我市要求对《规划》进一步细化、完善,待通过市政府审批后,即可开始着手开展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解读
【规划内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规划》涵盖了城市发展背景分析、必要性与可行性、交通需求预测分析、轨道交通发展战略、线网规划方案与评价、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用地控制及一体化、近期建设规划及全域轨道线网概念规划等内容。
【规划重点】
重点是推进宁马一体、马芜同城、合马联动,构建“滨江组团式”城市空间格局,旨在编织多模式、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网络,支持城市总体规划与交通发展目标的实现,促进交通方式结构合理转型,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可实现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轨道交通衔接,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规划目标】
合理确保线网规划,适应未来城市交通出行需求,转变居民出行方式;科学布局轨道线网,实现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互动,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理性制定实施计划,为规划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为城市发展预留弹性等目标。
【规划6条轨交线路】
根据规划,我市共规划建设6条轨道交通线路,其中3条城区骨架线,以客流量级取胜,中心放射,支撑“一江两岸”主城区;3条市域快线,以时间目标取胜,快速衔接外围副城和产业集中区;除中心城区外,线路还触及博望新区、南部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和县历阳、含山环峰、郑蒲港新区及和县乌江等地。
具体为——
1号线联系慈湖-马鞍山站-城市CBD-银黄-姑孰-太白,符合城市带形形态,同时能通过与南京轨道交通S 2线的衔接,实现慈湖物流港与江宁新城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号线联系秀山新区-马鞍山东站-城市CBD-滨江新区,沿东西向主要客流走廊布设,同时能加强主城对两个新区的带动作用。远景预留过江通道,联系郑蒲港新区,增强马鞍山中心城区对江北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其与马鞍山中心城区的联系,实现“一江两岸”共同发展。
3号线联系马钢-城市CBD-大学城-向山镇,服务于马钢通勤客流,强化东西向发展轴,有利于中心城区与向山镇连绵化发展,与1、2号线在城市CBD地区形成了“小三角换乘”。远景预留过江通道,联系和县县城,带动和县县城城北、城西地区的发展,加强马鞍山市区与和县的互动,同时支撑“一江两岸”和谐发展。
4号线联系花山工业园-秀山新区-大学城-博望。走行在秀山新区的南北向主要干道,能增加秀山新区的轨道交通覆盖密度,支撑秀山地区整体开发,串联了主要客流集散点——体育中心,同时填补丹阳片区的轨道空白。
5号线联系姑孰-当涂经济开发区-太白-年陡。有效增加姑孰副城轨道交通覆盖率,增强姑孰副城功能定位,同时方便产业转移集中区直达对外交通枢纽。6号线联系乌江镇、和县县城、郑蒲港新区,向北沟通桥林新城,与南京都市圈轨道交通S 3线衔接,实现和县与南京的公交化衔接,加快整个马鞍山市与南京的全面对接。
【规划4处换乘枢纽,与南京、芜湖、合肥均有衔接】
马鞍山市城市轨道与城际轨道衔接换乘枢纽包括4处,分别为马鞍山东站(城市轨道2号线与宁安城际、扬马巢城际)、马鞍山站(城市轨道1号线与宁芜铁路)、当涂东站(城市轨道5号线与宁安城际)以及和县站(城市轨道2号线、6号线与扬马巢城际)。在与周边城市的衔接方面,我市也在规划中描绘了基本框架,其中:
与南京的衔接:马鞍山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4号线、6号线分别与南京都市圈轨道交通S 2线、S 1线、S 3线对接,实现了博望与禄口空港新城、马鞍山中心城区与南京滨江新城及板桥新城、和县与南京桥林新城的全面对接。
与芜湖的衔接:芜湖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仍在编制过程中,在研究马鞍山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时也对芜湖市区的用地布局、线网规划做了充分把握,并对轨道交通衔接通道作了预留,西侧轨道交通联系太白新城、新桥与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东侧轨道交通联系南部产业转移集中区、年陡与芜湖鸠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与合肥的衔接:马鞍山行政区划调整后,和县、含山纳入,东西向距离拉大,与合肥的联系主要通过扬马巢城际与合巢城际实现,可融入合肥1小时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