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的区划调整,让我市进入了“拥江时代”,也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市委、市政府积极抢抓机遇,调整完善各类规划,加快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优化生产力布局,整合开发两岸资源,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提升城市的集聚力、承载力、辐射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一江两岸协调发展。
揽长江胜景,赏一城风光。
登临翠螺山顶,眺望市区,长江宛如一条巨龙,穿城而过。长江公路大桥正在紧张建设之中,一栋栋新房正在滨江大地上拔地而起……
一片正在开发中的热土,生机勃勃。
去年8月,国务院关于安徽行政区划调整的一纸批复,让马鞍山这座正值青春年华的年轻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城市空间得到拓展,又一次站在了跨越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
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顺应一江两岸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按照“规划引领、产业主导、基础先行、项目带动”的思路,调整完善各类规划,加快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优化生产力布局,整合开发两岸资源,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提升城市的集聚力、承载力、辐射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一江两岸协调发展。
这是一次全面的马鞍山重新定义,当这个曾经偏江一隅的滨江城市开始拥江入怀时,一个关于城市的理想正在全新勃发。马鞍山正朝着建设宜业宜居宜游、拥江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打造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的目标全力迈进。
区划调整两岸无缝对接
滚滚长江,在浩浩荡荡的绵延奔流中,滋润着马鞍山两岸不断成长。
对于一江两岸的人民而言,虽然隔江而居,分属两地,却始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二为一的幸福是一种愿望。而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她扩张的步伐被阻隔在江边,对岸的资源不时撩拨着她敏感的发展触须,拥有了一次次跨过去的冲动,合二为一的发展是一种渴求。这种愿望和渴求,就是一江两岸人民对大融合的期盼。
2011年8月,国务院关于安徽行政区划调整的一纸批复,圆梦两岸,让含山、和县投入了马鞍山的怀抱。“我现在和你是一个市的了。”当区划调整的消息正式发布,含山县的肖家恒专门给在马鞍山市工作的同学打来了电话,作为一位新马鞍山人,他的言语之间充满了自豪。
“一江两岸融合是大势所趋。”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洪绍明说,马鞍山是一座移民城市,本身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特质。而且,马鞍山的含山、和县人很多,很多含山、和县人都愿意选择在马鞍山工作和生活,两岸不仅地缘相近,而且血缘相亲,对投入马鞍山的怀抱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没有障碍。
转眼之间,区划调整已过一年有余。
如今走在含山县、和县和马鞍山市区的大街上,随处可见两县和市区牌照的车辆,人员往来已更为密切。到长江西岸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品尝美食的市区人明显多了,而让长江东岸市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和县的济洪蔬菜在马鞍山有了直销店,可以随时购买到绿色无公害蔬菜,也熟知了“大平”等一批本地产品,一江两岸人民已紧紧相融。
其实,区划调整带来的不仅仅是这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一江两岸人民奋力发展的激情。马鞍山高速发展的态势,激励着含山县、和县奋力赶超。“刚刚划入马鞍山时,明显感觉江东岸干部群众的工作节奏比我们快、效率比我们高。”和县石杨镇文化站站长钟义祥表示,刚刚划入马鞍山时,对岸干部群众风风火火的干事作风,让他感觉时间总是不够用,走路都要把步子迈快一点。一年多过去了,如今,一江两岸的干部群众已经实现了同频共振,干群们“5+2”、“白加黑”,热情高涨,干劲十足。
加快融合含和两地阔步前进
大马带小马,小马必须提速,等高对接方能加快融合步伐,实现同频共振。
区划调整后,我市不断加大对含山县、和县的指导扶持力度。市几套班子领导和市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先后多次到两县调研,帮助含山县、和县领导班子拓宽发展视野,谋划发展思路,协调解决问题。同时我市还积极调度和整合资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含山县、和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调高社会保障标准,截至今年8月份,市财政补助两县各类资金共计1.25亿元。
而对于长江西岸的两县而言,如何强化机遇,乘势而上,成为更为紧迫的发展任务。区划调整后,含山县、和县争相提升坐标,拉高标杆,奋力赶超,谋求县域经济“弯道超越”
含山县开展了“融入马鞍山,含山快发展,我该怎么办”的思想大讨论,一场思想革命全面打响,“百大项目、百亿投资、百团大战”行动迅速启动;和县开展了“融入马鞍山,我们怎么干”大讨论,在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后,认真梳理列出386个项目,全力予以推进。
随着一系列“组合拳”的展开,两县建设和发展如火如荼,这也坚定了企业家在这里投资的信心和决心。正在紧张建设的含山石头造纸项目,是全国投资规模最大的“石头造纸”项目,项目投资方负责人赵守峰直率地告诉记者,项目之所以选择在含山,就是看到了含山划归马鞍山的区位优势以及政府招商的诚意;去年10月18日,世界领先的阀门制造企业丹麦AVK集团,在总投资约1.2亿元的大阀门厂项目完工之际,随即又在和县启动了总投资约3.5亿元的精锐铸造项目建设;还有华星化工30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安徽海立精密铸造年产600万件制冷压缩机零部件项目……
一年多来,面对融入全域马鞍山的新机遇、新形势、新起点,含山县、和县全面对接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修订完善了两县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旅游发展、城市建设等各项规划,形成多点支撑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坚持把依靠重大项目异军突起,作为追赶式、跨越式发展的唯一途径,着力上大项目、抓大投资,迅速缩小与全域马鞍山的总量、均量差距。今年1-7月,含山县几项主要指标都在快速增长,其中财政收入6.13亿元,同比增长26.6%,固定资产投资53.94亿元,增长35.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9%,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8.8%,利用外资增长31.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8.7%。“财政收入反映实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反映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反映后劲。”含山县委书记孙军如是说。1-7月份,和县完成财政收入7.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7.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2%、30.0%和16.2%,实际利用外资5614万美元,在刚刚结束的“安徽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中,位列二类县“榜眼”。而更重要的变化,是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民生实惠。为了加快融合步伐,我市提升了新区域的干部工资与农村低保、医保等各项标准。两县的公职人员阳光工资参照当涂县标准,由每人每年1.5万元提高到2.3万元;农村低保标准今年起由月人均112元(和县)、117元(含山)统一提高到290元。
规划引领让主城区拥抱长江
江河意味着资源、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滨江”到“拥江”,虽然只有一字之变,给马鞍山带来的不仅仅是人口、面积的变化,更引发了区域经济地理格局的改变。市发改委副总经济师王维告诉记者,区划调整后,全市土地面积由1686平方公里增加到4049平方公里,让马鞍山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加快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推动和县、含山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通过物流带动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集聚,使马鞍山成为皖江地区中心城市。
进入“拥江时代”的马鞍山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机遇期。面对机遇和挑战,我市按照全域马鞍山的理念,在深入调研、认真谋划后,对一江两岸进行了科学规划,按照“组团式、网格化、田园城市”的模式,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让主城区拥抱长江。
目前,我市已把含山、和县两县的发展纳入全局统筹规划,调整完善了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产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和各类专项规划,引领一江两岸协调发展。其中,着力打造一江两岸、拥江发展的中心城区,在改造提升老城区、加快滨江新区和秀山新区建设的同时,逐步推进中心城区向当涂、和县两个方向拓展,建设以江心洲为核、以长江之水为轴的滨江大城市。着力构建六大城市组团,即核心城区组团、姑孰组团、博望组团、历阳组团、郑蒲港组团、环峰清溪组团。在长江两岸各打造5个产业功能区,按照“产业集聚、科技支撑、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的要求,在长江以东地区着力打造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慈湖高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博望高新区和濮塘休闲度假区5个产业功能区;在长江以西地区规划建设郑蒲港新区、乌江工业园、含山高速道口工业园、北部温泉旅游度假区和绿色食品产业园区5个产业功能区,努力建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载体。在长江两岸各建设5个中心镇,在长江以东地区重点建设濮塘、湖阳、石桥、黄池、年陡5个中心镇,在长江以西地区重点建设昭关、林头、运漕、陶厂、香泉5个中心镇,进一步明晰功能定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增强吸纳周边人口的承载能力。基础先行打造三位一体交通网络作为承载“拥江发展”大城梦想的交通枢纽,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目前的建设施工进度已完成70%,将在2013年如期通车。
“一桥飞架南北”后,将消除长江天堑的制约,有效发挥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马鞍山也将步入真正意义上的立体交通时代,为城市拓展带来最大空间。
城市要拥江发展,一条过江通道是远远不够的。一年多来,马鞍山从最有基础、最见成效的地方抓起,做好打基础、管长远的各项工作,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正是最为紧迫的任务。而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更是关键。马鞍山正构筑向东与南京连接、向西与合肥连接、向南与芜湖连接、向北与滁州连接、向内一江两岸连接的四面开放、内通外畅、水路公路铁路三位一体的现代交通网络体系。
记者了解到,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我市正在加速推进马巢高速公路建设,确保2013年如期通车;积极配合做好马滁高速前期工作,力促早日开工建设;启动206、226省道拓宽改造工程,年内全面完成105省道改建工程。市城乡规划局局长殷宏斌告诉记者,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我们规划了10条过江通道,有6条跨过主江,分别是联合路、湖北路、采石河路、釜山路、龙山大道等6条过江通道,规划到江心洲有4条,分别是九华路、明珠路、银黄路和太平府大桥。未来,马鞍山将形成四面开放、内通外畅的市域快速交通网,使城市居民在20分钟内能够享受到农村田园风光,农村居民在20分钟内能够享受到城镇公共服务。
产业跨江带动两岸齐头并进与水为邻是幸运的。
浩浩荡荡的长江穿城而过,给马鞍山带来了丰富的岸线资源,对郑蒲港更是给予了“厚爱”,让这里拥有了9.5公里的深水岸线,这是长江唯一没有开发的万吨级深水港口岸线资源,也是我省江北唯一的万吨级深水港岸线。
瞄准了这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我市超前谋划,突破常规、创新模式,把建设郑蒲港新区作为了拥江发展的突破口。
今年1月4日,规划面积225平方公里,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跨江共建的郑蒲港新区正式挂牌成立。该区按照“港城一体、产城一体、城乡一体”的思路,在半年多时间,迅速拉开了建设框架,取得了积极成效,创造了令人惊叹的“郑蒲港速度”、“郑蒲港模式”,成为全省开发区建设的示范。180平方公里新区概念性总体规划、30平方公里起步区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已经编制完成。近日,作为皖江最大等级的2万吨级码头工程——郑蒲港一期码头工程已完成设计,开工建设在即,它将是马鞍山建设千亿级港口物流基地迈出的第一步。随着港口物流基地的推进,郑蒲港新区也将随之扬名长江流域。
这只是马鞍山积极谋划推进产业跨江的一个缩影。区划调整后,马鞍山高度重视东西两岸联动,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加快资源联动开发和产业互补发展。在推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跨江的同时,慈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也跨江与和县共建乌江工业园,重点发展新材料、机械加工、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含山道口经济开发区也正在蓬勃发展中……
在打造江海联运枢纽中心、重型工业制造中心的同时,马鞍山正着力打造绿色食品供应中心。这个目标的实现更需要统筹南北。含山、和县在农副产品方面资源丰富,有全国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并充分发挥这些优势,瞄准都市消费需求,在农产品深加工上做足了文章,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目前,马鞍山正大力支持和县蔬菜生产供应基地建设,由35万亩扩大到50万亩,并积极申报国家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试点。
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长江西岸的特色优势。日前的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修编后的《马鞍山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充分发挥两岸资源优势,统筹两岸温泉、人文、自然资源等,突出运动健康休闲主题,打造运动、温泉、度假、养生、生态、文化等休闲旅游精品体系,建成布局合理、体系完善、功能完备、管理高效、竞争力强的优秀旅游城市,建成面向长三角的运动健康休闲中心。
内优外联做大做强现代化大城市
继含山县、和县划归马鞍山后,时隔一年多时间,国务院再次批复了我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
此次区划调整前,马鞍山市区面积只有353平方公里,仅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72%,城区面积明显偏小,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加之,马鞍山城区西临长江,东部为丘陵山区生态屏障,北部发展已到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边界,南部发展已抵达当涂县城,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区划调整后,撤销金家庄区、花山区,设立新的花山区;设立博望区,将当涂县博望、丹阳、新市3个镇划归博望区管辖,市区面积扩大到704平方公里。
在马鞍山转型发展、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实施的此次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有利于东向发展,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新平台;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有利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区划调整后,在发展定位上,新的花山区作为我市核心主城区,范围进一步扩大,工作的重点将放到发展现代商业上来,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聚集城市人气,努力建成宜居宜商的现代商业中心;在全域马鞍山的大背景下,博望区作为马鞍山的副城区,将在长三角的范围内,按照国际标准来谋划发展,努力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我们在优化内部布局的同时,千万不能忘了向东看,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不能变,还要进一步加强。”洪绍明告诉记者,进入拥江发展阶段的马鞍山视野更加开阔,摊开地图,放眼周边,如今的马鞍山处在南京、合肥两大省会城市之间,与5个城市接壤。面对传统强势的南京都市圈以及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合肥经济圈,立志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马鞍山要做到“大树旁边长大树”,就必须牵手宁芜,互相竞争,错位发展,携手共同成长。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良好的地缘优势和资源禀赋条件,在区域规划、交通、产业、旅游、科技、人才等方面与长三角、南京都市圈开展专项合作。特别是2010年正式成为长三角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后,我市坚持以规划对接为引导、以交通对接为重点、以产业对接为主题、以利益共赢为核心的思路,主动对接,进一步深化与长三角、南京都市圈分工与合作,积极落实2011年签订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合作(镇江)协议》和201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合作(台州)协议》,配合推进各年度长三角的课题研究工作,全力推进《2011年度宁马一体化合作协议》、《2012年度宁马一体化合作项目协议》,以及交通、水利、文化、教育、养老、环境保护、人才合作等多个具体合作事项协议书,并取得积极成效:连接禄口机场的马濮路快速通道,与宁杭、宁高、宁常、南京至太仓、溧马公路相连接的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及接线高速公路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已经完工或正在建设之中;博浪空气热能设备制造、天翊光能、雪润食品深加工、亿丰投资发展、金鹰商业中心等一批项目在马落户,总投资高达1500多亿元;与河海大学、南京鼓楼医院成功进行了合作办学、办医……
最新的安徽省城镇规划体系将马鞍山和芜湖列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双核”之一,芜马同城化已是大势所趋。而统筹好上下游、左右邻的关系,进一步用好皖江示范区这个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也是推动城市跨江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坐拥一江两岸资源优势的马鞍山选择了“左右逢源”,积极参与区域间在金融、经贸、旅游等领域的对接和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谋划能够“接应”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去年11月,我市与芜湖市签署了《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就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作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务实合作、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合作机制,拓宽合作领域,促进两地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效率,推动两市经济社会更加紧密融合,全面构建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今年6月28日上午,马芜同城化2012年项目对接会在芜湖市举行,两市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沟通、交流与协作。
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与对话,已成了马鞍山的定期“规定动作”。近年来,马鞍山在与周边城市进行交通基础设施的对接、公共服务设施的共用、信息平台的共享以及市场一体化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以芜湖为例,经过多年的努力,两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在道路交通、水运航道、河流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了合作,在企业合作、科教、就业、市场认证等方面的合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同城但不同质。马鞍山在与周边城市的同城化进程中,走的是差别化融合式发展之路,在融合中错位发展。钢铁、山水资源、汉唐文化、生态文明及拥江田园等城市特质,将使这座城市成为极具特色的区域中心城市。
拥江发展的大幕已然拉开,大城姿态已经立起,如今的马鞍山正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向着既定目标前行,随着大交通、大市场、大产业的逐步建立,可以肯定的是马鞍山的前景是诱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