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作者:孙军
内容:

    “2011年底,和县综合旅游收入6.9亿元,接待游客90.2万人次,分别是2005年的6.9倍和3倍。”和县旅游局长张春原在谈到该县旅游发展时说。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和县旅游业在发展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的10年,旅游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低到高,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和县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文化引擎带动旅游业飞速前行

    张春原介绍,10年前,和县旅游只有香泉、霸王祠、鸡笼山、天门山、陋室等5个景区管委会,处于旅游发展初级阶段。这些一度“养在深闺无人识”的资源,经10年成长,已然“亭亭玉立”。如今,一个以“三湖三山一泉”为特色的方圆180平方公里的北部山区休闲度假疗养基地,以霸王祠、陋室、天门山、陈桥洲为节点,以长江为纽带,以休闲娱乐为主打,纵深50公里的沿江旅游观光带已见雏形。

    旅游不是孤立的,它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地方的特色名片,旅游需要文化这样的内在引擎才能飞速前行。为此,该县不断挖掘文化潜质:2008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目前全县不可移动文物已达133处;包括龙潭洞、万寿塔、陋室、霸王祠在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包括东路庐剧、和县剪纸、羽毛贴画在内的各级“非遗”20个。

    “吃住行购游娱”是旅游六要素。和县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文化旅游品牌,绿色蔬菜、盛家口麻油、霸王酥、一品玉带糕、新桥茶干、戚镇豆腐卤、香泉湖禽制品和炸牛肉、锅贴饺、小笼包、大火板、善厚羊肉面等美食享誉省内外。

打造一流环境

   “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安徽省旅游工作优秀县”“安徽省县域旅游工作优秀单位”……一张张名片彰显和县旅游文化魅力,在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抑或南京都市圈进程中,这些名片来之不易,其背后是一群旅游人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为发展旅游,该县大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生态环境、旅游环境。张春原介绍说:“每年在全县新增建设性用地计划指标中,至少拿出10%专门用于旅游项目开发。对重点旅游项目,实行优先报批、优先供地。县财政从今年起,每年将安排300万元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规划编制、对外宣传、旅游招商等方面。”

   该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乌石路、西香路、碧桂园景区山道及巢宁S105省道、和芜S206省道等20多条公路畅通无阻;滨河景观大道、桃花坞公园、陋室公园水清清、柳依依;金宝美食一条街、林海生态园、白果、香溪等一批农家乐山庄瓜果飘香。

    为营造生态环境,重拳出击,关停污染企业,禁排废气,加强矿山复绿,全县矿山数由2010年的64家减少到如今的25家,对香泉湖、如山湖及S206省道周边已关闭的矿山、宕口、废弃采石场,进行生态修复。目前,霸王祠、鸡笼山、天门山3家已升级为国家3A级风景区。

风物长宜放眼量

    2003年以来,和县已连续举办5届蔬菜博览会。2012年5月,和县举办首届温泉文化旅游节,以蔬菜、温泉会友,开辟绿色乡村、温泉养生、楚汉争霸寻踪、古人类遗址考察、红色之旅等8条旅游线路,让游者亲身体验绿色农耕、红色和古色文化,寓教于乐,感受乡村采摘之乐。

    旅游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蓬勃兴起。目前,全县已有香泉温泉度假村四星级饭店1家、三星级饭店1家、五星级农家乐2家、三星级农家乐5家、旅行社3家、市旅游商品生产示范企业2家。

此外,旅游业的发展也成为和县招商引资的推手。2003年,芜湖泰华集团来和县投资2亿多元。从此,江苏建宇集团、江标集团、宏图三胞等旅游企业慧眼识珠,纷纷前来,投资70亿元,扮靓“吾家小女”。

    旅游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催生旅游文化衍生品,才能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和县旅游发展,在整合旅游资源,化零为整,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的基础上,设立旅游经营开发公司,创新思维模式,引入数字幻影成像系统,让科技与文化联姻,和县"旅游的春天"为时不远。”张春原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