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贸城4000多人抢购700余套房到美立方(论坛 新闻)8000多人抢购700余套房,“抢楼事件”在楼市愈演愈烈。这样的群体性疯狂已经让折扣这个词远离房地产买卖市场,能买到就偷着笑了,不知道该感谢自己运气好还是贵人相助了,哪里还敢说折扣的事情。再说,房子肯定是涨的,再找开发商要折扣未免自己也觉得“不厚道”起来。不光是折扣,单一个楼号就炒到几万,十几万的,转眼就是飞舞的钞票,转手就是不菲的利润。疯抢半年下来,这“新盘”和“新股”的区别还真是越来越小了。
区别很小还体现在很多开发商自己开会就直接把开盘说成“出货”上。“出货”这个词是很股市的。从开发商的“出货”到抢到楼盘的人在自己认为合适的价格“出货”,房子纯粹被当成一个投资品,其居住属性乃至房屋的品质和真正的价值被市场漠视,而房子一定还会涨的神话以及通货膨胀不可抑制的预期却大行其道,被大家广泛认可。
当找不到更好的投资渠道时,楼市和股市在热钱追逐下都呈现一片繁荣。和热钱比起来,无论“新盘”还是“新股”,都属于某种供应不足的资源产品。需求既然如此旺盛,那么,除非加大新的股票和楼盘供应量,否则这种抢购场面仍然会继续上演。要命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商、炒房人都会以此为借口,通过更精细的开盘计划和时间安排,通过制造更热烈的抢购场面,通过更恐慌的通胀预言,通过身边更富有说服力的成功财富故事吸引着真正需要住房的人快步向前“接货”,一“出”一“接”之间,社会的财富转移就这样完成了。诚然,房子不比股票本质上就一张纸,不管房屋质量如何,毕竟“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再加上城(论坛 新闻)市化的大背景,房价可能不会像股票那样出现大跌,但沉重的按揭负担严重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也限制了社会在消费升级方面的任何可能性,整体的结构转型和银行资产安全也会受拖累。足见投机性需求充斥市场的危害。
“新盘不败”不是在证明开发商“低开高走”的理智和社会责任,它一边诉说着确实的通胀下热钱的无奈,一边通过加速这一过程让风险提前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