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冬季到,天气渐渐转冷,但含庄自然村村民们的心里却格外暖和,因为村里两口重新开挖的当家塘,为来年的春种埋下新的希望。
无水灌溉含庄村民“天无雨,哭无泪”
在含城西面紧靠105省道,有一座延绵十余里的山岗,叫流塘岗,其中一座山叫徐山,含庄自然村的二十余户人家就点缀在这座山的山麓。全村共有200亩农田,灌溉农田的水源主要依靠山腰处的两口池塘——南塘和北塘。
北塘开挖于1959年,南塘开挖于1971年,原本两口塘居高临下,每年春秋两季储存的山上淌下的雨水足够供给全村的农田用水,可由于年久失修,塘坝损毁,泥土淤积,两口塘已逐渐变成了废塘。不止一次,村民们眼看着快到收获季节,干旱却让田里的庄稼无水可灌。每到此时,他们只好架起水泵,从400余米外的一条小河往山麓抽水,费电费时不算,还有可能白忙一场,因为小河也会干涸。
几年下来,村民们心寒了,一些人在田里种上大豆、棉花等旱作物,另一些人则干脆抛荒,远赴外地打工。饱受干旱困扰的村民们苦不堪言,他们说,真是“天无雨,哭无泪”啊。
政府修塘村民“打工带种田,不缺零花钱”
今年10月,村里的老人们发现,村口突然热闹起来,几台挖掘机和大卡车顺着马路开进村。村支书告诉他们,要挖塘了,挖咱们村的南塘和北塘!原来,该村所在的环峰镇将南塘和北塘列入了今冬的水利兴修计划中,配套的10余万元资金已经到位。听得这个消息,71岁的王有仁高兴坏了,赶紧把这个好消息传遍全村。村民们得知施工队是来给自家修塘的,纷纷帮忙不算,还招待他们回家吃饭。
半个月后,两口塘修好了,施工队还顺带将700多米的山路重新铺修了一遍。和几十年前初次开挖相比,此次工程扩大了一倍,重新开挖的两口塘增大了面积,共有20亩,塘坝有3米多高,水沟从山顶一直连接到塘口,可以确保引水。
“来年,这里都种水稻!”11月13日上午,站在北塘塘坝上的王有仁指着下方长满蒿草的一处农田说:“我儿子在清溪镇做事,明年我家的田也要种上。以后乡亲们就能打工和种田两不误。打工带种田,不缺零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