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教授称大公圩有条件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作者:孙军
内容:

     日前,获“中国人才学研究突出贡献奖”的河海大学赵永乐教授一行来当涂县,考察大公圩水系及水利工程。赵永乐一行先后考察了护河镇护驾墩、大陇乡李村涵和大陇口、塘南镇晋家涵、塘南镇与乌溪镇交界处籍家陡门、乌溪镇陡门、乌溪大港等地。教授们对大公圩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水系、丰富的民俗和保存完好的古镇、老街、陡门涵闸及码头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大公圩在我国建筑史和水利史上有较高地位,堪与都江堰相媲美。

  考察中,河海大学教授们建议,要把大公圩保护与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对大公圩的系统保护,申请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力争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要把大公圩水系整治与水利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当涂被列为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试点县契机,加强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和桥闸等工程建设,实现“南北贯通、东西连通”;要把大公圩水乡旅游开发与美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重点打造10公里乌溪大港,开发建设独特的江南水乡休闲旅游度假区。同时,筹备举办“大公圩圩田文化”研讨会,规划建设“江南圩田文化展示馆”、开辟“江南圩田风光”旅游等。

  大公圩位于当涂县东南部,是水阳江、青弋江流域下游的冲积平原。历史上,大公圩曾由众多小圩组成,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大水,诸圩尽决,联54小圩成一大圩,时称官圩;民国二十年大水后,又将福定、洪潭、柘林、三星等18个小圩并入,至此有72个小圩共一圩口,于是改称大公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74年,又将孙家、张薛、广益等12个小圩并入,遂成今貌,成为“皖南首圩”。全圩辖黄池、石桥、乌溪、塘南、护河、大陇6个乡镇,土地面积363平方公里,耕地31.2万亩,人口21.5万。

  大公圩圩内水系纵横交错,脉络相通,现有水面面积62.54平方公里,外河防洪堤防78.2公里。大公圩抗旱和雨水自排由沿堤14座涵闸、斗门承担,均建于上世纪,最早为1933年建设的乌溪斗门。目前,经过大型泵站技改,大公圩现有排涝泵站15座,排涝能力达到10年一遇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