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将马鞍山列为打造“沿江发展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更好地承接转移,坚持科学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示范区建设,重点要打好“五张牌”:
一是打好“区位牌”。马鞍山地处安徽最东部、长三角最顶端,紧邻南京,靠近上海,是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承接产业转移的最前沿。我们将利用区位优势,做活区位文章、放大区位效应,“借势而为、乘势而上”,借周边城市的机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资源,借他们的科技人才和市场资源为我所用,乘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之势而上。加强与长三角的交流合作,加速与长三角在规划、产业、基础设施、体制、市场和要素等方面对接,实现零距离对接、全方位融入。抓住沿海地区企业大规模结构调整、纷纷进军内陆市场的有利时机,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争取更多更大更好的企业转移到马鞍山。
二是打好“产业牌”。马鞍山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配套能力较强,能够为钢铁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机械制造、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等产业提供良好的配套和延伸加工空间。我们将发挥产业优势,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钢铁制造、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电力能源、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等六大优势主导产业,着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努力形成1个超千亿元级、5个超百亿元级的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新光源、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六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爆发点;改造提升造纸印刷、金属制品、机械加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加速发展为生产、生活和农村服务的三大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
三是打好“园区牌”。马鞍山现有1个国家级新材料基地、3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7个工业集中区,建有省级台湾工业园、台湾科技园、刃模具机床产业园、软件园及游戏动漫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但园区普遍规模不大、吸纳能力有限。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实施“1255”城市发展战略,构建由1个主城区、2个副城区、5个中心镇和5个产业功能区共同构成的城市空间布局体系。加快建设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慈湖港口物流加工区、江心洲生态旅游区、濮塘休闲度假区等5个布局合理、错位发展的产业功能区,努力打造一流的承接产业转移载体。
四是打好“环境牌”。我们将发挥马鞍山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全国文明城市”以及“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的品牌效应,打造一流的产业承接环境。着力优化人文环境,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着力优化政策环境,完善财政支持、税收支持、金融促进、要素支持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着力优化政务环境,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着力优化交通环境,打通我市连接长三角的新通道。完善对接长三角的交通体系。
五是打好“资源牌”。马鞍山港是国家一类口岸、长江十大港口之一,是全国首批对台湾直航港口,并对外籍轮开放;电力、钢铁、化工等能源、原材料供应充足;人力资源丰富,劳动者素质较高,科技人才密集。这些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资源条件。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整合开发现有的港口岸线物流,为企业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抓好人力资源的培训,实施职业教育现代化工程,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努力打造产业转移的“人才高地”。加快整合市内科技资源,加强与长三角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集成科技资源,推进创新创业创意载体建设,促进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
(转自《江淮》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