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许多市民会借着踏青、春游的机会,到野外采摘青翠欲滴的蒿子,带回来洗干净,用石灰去涩,与白色的糯米粉搅拌在一起。然后用这碧绿色的糯米面包裹上细腻润滑的豆沙,或者是伴有瘦肉的酸菜馅,或者是豆腐干,抑或芝麻粉、花生米、白糖,最后再捏成长的、圆的、三角形的模样。
等待蒸熟之后,一口咬下去,青团绵软中透着劲道,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让你欲罢不能。
如今,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大伙吃青团,更多是为了尝个新鲜。青团形状五花八门,圆润如满月的,半月形如梳子的,甚至还有饺子形的、烧卖状的。青团的口味也众多,大致有甜、咸两种,芝麻、白糖、花生米、雪菜豆腐、春笋肉末等。
在马鞍山,许多家庭还偏好在青团当中包入豆沙,一口咬下去,黏稠的豆沙汁从团里流出,香飘四溢,回味无穷。
为尝鲜,祖孙四代总动员
清明到,蒿叶香,青团粘。3月23日下午,根据家庭传统,赶在清明节前,家住新岗的邵荷花大妈一家又开始忙起来了,做青团,让全家老小尝个鲜,也是为过好这个传统节日,传承这门祖传手艺。
邵大妈今年67岁了,17岁那年,从母亲那里学会了做青团,这一做就是半个世纪。
“希望他们能学会做青团,将传统手艺传下去,也让他们更重视我们自己的节日。”每年清明前,不论子女有多忙,邵大妈都要找个周末,将子女们喊回来,带着孙子辈一起做青团。
这不,这个周六,邵大妈一家四代人忙乎了一下午:两个外孙女负责外出,寻找野蒿,采摘蒿叶;女婿们全城搜索,找来生石灰;老伴洗蒸笼,打下手;自己提前准备馅儿,又是酸菜竹笋瘦肉,又是芝麻粉、花生末、白糖;两个女儿则成了和面大师,边揉面边切团,还学着捏青团;就连躺在床上的93岁老太公也参与其中,当起了“监工”。
傍晚时分,烟雨蒙蒙,一大家子,围着刚出笼的青团,伴着阵阵清香,你一口,我一个,好不温馨。
然而,现在会做的人少之又少。这个清明节,你会否考虑自己动手制作一次蒿子青团呢?如果想,不妨跟着有着50年经验的邵荷花大妈学学吧!
看过来,学着做青团
在这个为了吃而泪奔的时代,吃什么健康,吃什么新鲜,成为大家生活中关注度最高的民生话题。因此,野菜的作用与功效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了。事实上,蒿子的药理作用确实不小,据说有明目醒脑的作用,其味道那是怎一个“香”字了得啊!这不,睁大眼睛看过来,跟着有50年经验的邵大妈一起学学如何做吧!
第一步:采摘蒿叶
较于艾叶,蒿叶的叶子更细,茎干泛红色,外形酷似菊花叶状的蒿子小草,有股淡淡清香。多出现在田间地头或是小河岸边。蒿叶一般只摘它的嫩叶,用手指轻轻一掐就能掐断的为标准,这样的嫩叶更容易捣碎,吃起来更香。通常清明季节,菜市场也能买到蒿叶。
第二步:石灰水给蒿叶去涩、取色
作为野菜的一种,蒿叶也有股苦苦的涩味。为了让青团吃起来更香,同时保持青团绿油油的原色,则可以用开水对上石灰水(生石灰,放入水中会冒泡的)。四碗半左右的水放入锅中烧开,再将洗净的三斤蒿叶与半碗石灰水同时倒入,然后翻滚蒿叶,锅中水变至黄色,然后取出蒿叶,再用水充分清洗,然后将蒿叶剁碎、拧干即可。
第三步:和糯米粉
用大火将水烧开,把糯米粉均匀倒入锅中,倒入过程中,要不停地搅拌。然后再将剁碎的蒿叶放入锅中搅拌,待搅拌均匀后出锅。在锅中和粉使青团吃起来更有劲道、更黏,同时保证蒸熟的青团凉透后吃起来依然软黏。
再将出锅的蒿叶粉团揉至有弹性不黏手,揉搓过程中适当添加糯米粉,揉好以后整个米团呈现出绿色,十分好看。最后取出一块,搓成柱状,再按照需要的大小切成小团。
第四步:做青团包馅
根据青团的造型来确定切成小团的大小,一般手抓大小即可,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捏圆形青团的时候,先将小团面捏成小碗大圆形,俗称做臼,中间稍厚,四周稍薄,面团的大小也很有讲究,做的太大表皮变薄,里面的馅很容易漏出来,做的太小装不下多少馅,吃起来口感不好。包的时候左手虎口压住臼的边,大拇指压住馅。右手虎口环状包住臼的边,使口子慢慢收拢。为省事,或是口味偏淡的读者可省去包馅这一步,直接将切小的小团按压,变成实心青团,这样吃起来,虽说少了馅的味道,可满嘴的蒿叶清香,也别有一番风味。
第五步:上笼蒸
先在蒸笼内抹上少许的油,便于青团蒸熟后好取出,不粘笼。然后将做好的蒿子青团放入蒸笼,一般大小的蒸笼,一层放8到10个最佳,多了容易黏在一起,少了青团容易瘫软。上笼后,一般蒸20分钟左右即可。蒸熟出笼前,要在蒸笼上洒几滴冷水,一来免于烫手,二来好让青团归位,不粘笼。出笼后,你会发现,刚蒸熟的蒿子青团,中间会微微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