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山哪得绿如许——植树造林的“含山模式”解析

作者:俞乐
内容:

   依托规模经营,通过有序有效的土地流转,实行市场化运作,积极引导大户参与植树造林的森林增 长“含山模式”为该县森林工程的快速推进立下汗马功劳。该模式的核心意义在于:在减少政府财政性支出、增加被流转土地的农民收入、实现投资者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促进林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生态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含山县已完成植树造林16998亩,超过省、市下达全年目标的15个百分点,荒山造林、森林长廊创建、农田林网、林业产业基地等六大造林计划进展顺利。

  数据显示,目前该县注册造林企业已增至23家,造林大户120多个,总投资5.6亿元。市场资本追求效益,能将本地外地社会各路资金吸引至林业领域,得益于该县在造林工程实施过程中,从规划、政策、服务三方位的立体扶持。

  该县今年造林规划的大手笔集中体现在总面积5万亩的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项目。该示范园位于含山境内S105线以北,计划在3—5年内,累计投资5亿—6亿元资金,首期工程已于近日启动。该示范园工程竣工之时,将成为集森林长廊、苗木花卉基地、现代观光农业基地、高效经果林基地、苗木专业市场、生态农庄等多种区域功能组合于一体的高品质“生态银行”,有效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为体现政策倾斜,该县建立了专门的林业产业化扶持引导资金,县财政每年拿出40万元奖励造林大户。森林长廊建设中,县、镇两级按照前三年每年每亩100元的标准对造林大户给予补贴,对建设规模和投资强度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造林项目,通过采取“一事一议”,实行减免地方所得税费、补贴土地流转租金等方式,让造林大户得到切切实实的资金扶持。

  该县为造林大户的服务,则体现在从土地流转到林产品销售的一系列环节。土地流转是大户造林能否快速推进的决定因素之一,为加快流转速度,该县采取政府返租倒包的形式,即政府通过土地流转将农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再成片出租给大户经营,减少了大户投资造林拿地难的后顾之忧。该县林业局还通过帮助大户编报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同时,通过市场调查强化市场供应信息服务也成为林业部门的工作常态。得益于周到的服务,本地造林大户得以快速成长,深圳联邦、江苏八达园林、浙江森禾等外地林业企业争相涌入。

  “政府600元一亩从农民手中拿地,300元一亩出租给大户,一来一去看似亏钱,实则是既买到了良好的生态,又带动了农业领域的投资消费,最终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含山县林业局副局长应吉银认为,含山发展大户造林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2万余公顷的林地和相对经济发达地区较低的土里流转费用,让该县具备丰富的潜在可流转林地资源;靠近南京、芜湖等中心城市,则为该县林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不难看出,该县引导大户植树造林能够取得成功,既得益于观念的转变和方式的创新,也得益于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准确定位市场角色,最终实现借力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