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长三角 迎来发展春天
“马鞍山成为长三角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后,经济发展迎来了春天。我市要紧紧抓住这大好机遇,应势而为,借梯登高,将我市打造成为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标杆,推进我市经济大发展。”3月27日,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洪绍明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一直以来与长三角紧密相连。洪绍明说,我市是八百里皖江城市带接轨长三角的第一站,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九城市之一。区位交通优越,地处泛长三角核心区域,与南京市无缝对接。宁安城际铁路建成后,马鞍山到上海只要一个半小时。马鞍山港是长江十大港口之一、国家一类口岸,是全国首批对台直航的63个港口之一,已正式对外籍船舶开放,产业配套基础良好。已形成了钢铁、汽车两大主导产业,金属制品、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造纸、电力6个优势产业。马钢是全球最大的火车车轮生产基地和亚洲最大的H型钢生产基地。近年来,圣戈班、中橡、蒙牛、雨润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我市,建立了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大型生产基地,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全市现有6所高校、3所国家级科研院所,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全市科技创新人才总量超过全国和安徽平均水平,被授予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洪绍明说,我市要积极融入“长三角”,充分发挥紧邻“长三角”的地缘优势,从融入南京都市圈切入,主动对接,积极探索,加快推进与长三角城市的交流和合作,逐步形成与长三角地区经济联合加强、产业互动发展、体制趋于融合、要素流动增多的良好态势。要加速与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对接。将我市建设成为皖江城市带重要的物流基地,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立体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推进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宁安城际铁路、长江港口码头和芜申运河建设,加快实施东环路段高速化改造,实现与南京市区、芜湖市区的无缝对接,全方位增强我市综合交通能力。将马鞍山港发展成为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产成品运输为主,逐步开拓集装箱市场,积极发展综合物流业兼顾旅游客运的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港口。加大铁路交通及站场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宁芜铁路扩能改造,使之成为联系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与客运专线分工合理的沿江大通道。尽快形成水运、空运、铁运和城市轻轨交织成网的东向快速通道,完善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与此同时,我市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拓展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发展空间。不断优化市场机制,着力培育各种商会、行业协会和中介经济组织,积极搭建与长三角大企业、大集团、大社区建立长久稳定合作关系的平台,努力实现与长三角地区在体制机制上互融、在人文理念信息上互通、在经贸市场要素资源上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