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的马鞍山市民张敦康老人同红十字协会签下了遗体捐献协议,身后他将捐献自己的遗体作为医学研究之用。他73岁的老伴也拿回了捐献表格,准备将自己的遗体捐献。
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们希望死后保留完整遗体。所以,一般来说,遗体捐献者总是需要克服重重困难特别是来自亲人的阻挠才能得以如愿。张敦康老夫妇捐献遗体的行为得到了儿孙的大力支持,那么,是什么促使他们捐献遗体的呢?4月9日,记者对张敦康老人进行了采访。
医者仁心促使他下定决心
4月9日上午,我们一走进张敦康老人的病房,他立马站起来,拉着我们颤巍巍地往病房走廊走,指着走廊墙壁上悬挂的格言激动地说:“看到了吗,这里的医生、护士都是按照这个来做的,他们真是太好了,对待病人特别热情。”
原来,2012年5月份,张敦康老人到医院体检出肺部有问题,此后身体每况愈下,辗转多家医院皆未确诊病因。8月份,张敦康已经无法行走,食不下咽。他觉得自己是被宣判了死刑的人了,心底萌生了捐献遗体的想法。
子女们将他送到了马鞍山市中医院,在这里,老人被确诊为恶性肿瘤晚期。“没想到在这里治疗几个月,病症减轻了,也不那么痛苦了。”张敦康说,这里的医生和护士的服务态度都非常好,他重新变得乐观起来。他坦言,有这样的医生和护士,自己可以很放心地把遗体捐献出去了。
“他们的治疗效果这样好,我去了后,可以将遗体解剖,找到病因和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以后的人有帮助。”张老说。
多年前便萌生捐遗体想法
张敦康老人年轻时是抗美援朝最后一批战士,在海军学校读过书,退伍后一直在邮政系统工作,他的老伴是当年北京邮电学院的高材生,毕业后被分配到马鞍山工作。由此两人在马鞍山喜结良缘。在两位老人眼中,人死了就像废弃物一样,“磕头上坟只是形式,是糊弄人的。”老人说,如果人死后能将遗体作为医学研究之用,那也算是发挥自己在人世间最后一点用途了。
张敦康告诉记者,可能是他们从小受过良好教育的原因,特别是自己老伴思想境界很高,捐献遗体的想法就是几年前她首先提出来的。张敦康说,老伴提出的时候,他没有回应,但是,自己心里是赞同的。从那以后,老夫妻俩心底一直揣着这个想法。
张敦康老人说,医生、护士的高尚情操使他不再迟疑,可以很放心地捐献遗体。于是在今年年初,他签订了捐献协议,而老伴也拿回了表格,“老伴身体还好,暂时还没有签订协议,表格正在填写。”
对于二老的这种做法,他们的子女都表示支持和理解,他们的女儿张力说:“从小父母对我们的教育,使我们非常能理解他们。我们能为他们做的也只有理解和支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