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回暖了马鞍山楼市,谁将力挽狂澜

作者:efangadmin
内容:

一场秋雨,让诗城的气温骤降,也让今年的中秋节蒙上了些许清冷的色彩,然而,马鞍山楼市却没有随着天气“冷”下来。由于中秋三天假期的2010马鞍山金秋房展会正好处于“金九银十”的黄金档,房产商们纷纷借机推新盘、蓄水,不少市民们也趁着团圆之际全家出动看房。

根据记者统计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10马鞍山金秋房展会上,各类房源成交60套左右,预约登记6500多组,三天时间共吸引观展人次达3万多。分析显示,购房者大都是自住的客户,其中80平方米到90平方米的两居室和100平方米左右的三居室,由于功能齐全而总价又相对不高,比较实用的户型最受欢迎。

相对以往动辄每天万人以上的人流量,本次房展会由于天气的原因人流量虽然少了一些。但是从记者统计来的楼盘成交(登记)数据显示,楼市“回暖”迹象似乎很明显。

然而深究起来,楼市的“回暖”并不是忽然降临的。 中国央行发布的今年三季度调查显示,居民房价上涨预期出现大幅上升,有36.6%的居民对未来房价持上涨预期,比上季度大幅上升7.2个百分点。同时,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8月全国30个城市中有26个成交面积环比上涨,其中11个城市上涨幅度超过50%,为4月中央政府密集调控楼市以来罕见。从目前楼市表现看,房价似乎正向百姓预测的方向发展。

(文章来源:马鞍山易房网:http://www.0555yi.com)   马鞍山马鞍山房地产马鞍山论坛

[page]

 截止到记者发稿前,9月份,马鞍山商品房成交519套,其中住房均价6528元/㎡。预计月底将有可能突破550套。不少诗城市民反映,房展会后到春节房价还可能涨。一位购房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也许能解释房价看涨的原因,他说:“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后,就一直盼望着房价快降,可等了4个多月也没见大动静。如今都说成交回暖了,害怕价格涨回去,想说快出手吧,结果大家都抱着同样的想法,反而把开发商给抬牛了,担心倒成了事实。”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近期部分城市“回暖”主要是因为新增供应量前期尚未大量释放、前期积累的刚需、政策调控不信任、不相信房价真跌、通胀及预期加剧等多种因素造成的。特别在“金九银十”的传统销售旺季,开发商通过促销等优惠活动进行项目销售,固然会对刚性需求的购房者产生求购欲望,而成交量也会相应提升。而短期成交量上升的现象,使部分另有它求的开发商、专家借机鼓吹“开始新一轮的楼市反弹”,从而导致楼市出现了恐慌效应。

就目前市场分析,中秋刚过,即将迎来的“十一”黄金周必然是一块开发商们不肯放过的“节日楼市”蛋糕,大有将促销优惠活动进行到底之势,或将纷纷以价格打折扣、送赠品、换积分等形式来吸引购房者的眼球。记者走访了部分楼盘发现,由于中秋假期较短,花样繁多的优惠条件很难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因此不少开发商直接将重心放在了国庆期间。同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今年中秋假期和“十一”假期离得比较近,也有不少购房者选择在中秋假期先看看,经过综合比较后,等到“十一”长假再出手。

[page]

面对逐渐走热的楼市,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几家重量级中央媒体连续接力炮轰高房价、高地价以及追问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发出“绝不能放松调控”的声音。业内人士称,在一个时间段内,央级媒体如此集中炮轰某一个行业是破天荒的事。

而下一步,国家的楼市调控将会走哪步棋,不仅普通购房者难辨左右,开发商们也是莫衷一是。“楼市调控的影响仍然存在,开发商们尚不敢有大的动作。”一位经理告诉记者,现在说楼市“回暖”还尚早,如果10月份国家没有新的政策出台,楼市当前的热度有可能持续下去,但是一旦有新政策,很难预测10月份的楼市将呈现怎样的态势。 一直停留在理论上的楼市二次调控,近期或许会突然现身。

有媒体报道,受命于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中国银监会近日已对8月以来的楼市回暖进行调研。两份汇报材料中既反映了8月以来内地主要城市楼市成交量的迅速回暖,但也提出,在成交量回升的同时,房价并未出现伴随性的大幅跃升,楼市投机、投资资本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也正因如此,两部门提出强化落实现有调控政策,严密监测市场动态。

虽然关于调控的声音此起彼伏,然而却未改房价看涨的预期。不少市民对我市未来房价的走向依旧看高。某地产大鳄在一个房产论坛上也曾表示,希望房价降下来是一厢情愿,“国外的研究表明,只有经济增长低于5%,楼市才会出现停滞或倒退,而现在中国经济增速远在8%以上,楼市还处于高速增长期,所以别指望房价能跌个30%—40%,那是做梦!”

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不能仅仅着眼于房价的高低,更重要的是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政府要调整自己在市场的角色定位,保证市场的公平公正。同时努力提高民众的收入,让大多数民众能够通过自己的勤奋劳动创造条件购置房产,让缺乏条件购置房产的低收入者能够租得起房,而不能只是靠一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调控政策来安抚民意,对民众造成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