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讯 美好乡村建设中,马鞍山市和县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激发创建激情,形成了“村美、民富、长效”的生动局面。
村庄建设——村民说了算
在美好乡村规划建设中,该县开展“建设干部下乡镇”活动,先后选派14名专业技术人员,下派到乡镇担任村镇规划建设参谋。设计方案上,反复征求群众意见,在提升群众观念的基础上遂其意愿,在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上美化环境,多栽农家果树,多铺砖石路,多清农家塘,保持田园风貌,展示民俗民风,尽显乡土气息。
历阳镇大郑村是和县唯一的回民村,在规划建设中,该村充分尊重民族传统,村徽采用回民风格,用汉回双文标注,村居也凸显回民建筑特色。善厚镇王店村,保留了闲置的古民居、土坯房,并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风车、水车、斗笠乌斗等一系列农耕器具和乡土“文物”陈列其中,建成了颇具本地特点的农耕文化展示屋,成为游客饶有兴趣的观赏景点。乌江镇石山新村在流转11980亩土地的同时,根据群众意愿,特意为每户保留了一分地“小菜园”,既方便了群众生活,也满足了一家三四口人日常蔬菜需求。
环境整治——村民自己办
该县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动员全民参与美好乡村建设,出资出力,迁坟清杂,整治环境,并探索建立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
善厚镇王店村在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中,一道难题横亘在大家面前,村岗上星罗棋布地分布了近百座老坟。关键时刻,68岁的老党员王怀茂主动请缨,在老党员、理事会成员和村干部的带头下,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全村46户79座坟的迁坟任务。乌江镇卜陈村中原有一块废弃池塘,周边垃圾横飞、污水四溢。面对这一老大难问题,村民们自筹260多个劳力,清理垃圾70多吨,拆除旱厕、猪圈和牛屋22间,平整新建出一个占地1200平方米的村民广场,完善了公厕、路灯、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成为了村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美好乡村建设,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该县探索建立长效的保洁机制,制定村规民约,约束和引导村民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石杨镇高关村退休村干部李月华带领7个人成立了环卫保洁公司,负责全村清扫和垃圾收集。目前,该县已初步形成了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
致富增收——村民有钱赚
建设美好乡村,产业是支撑,富民是根本。该县通过土地流转、招商引资、旅游开发等方式壮大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带动农民长久增收致富。
乌江镇石山村把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的山场、林地、农田分门别类地整合成片,规模性发包,先后招商引进了现代农业园、赭乐山茶园、现代梨业合作社和石谷山农业生态园等多个特色项目。村民们不仅可以以土地入股获得分红,还可以足不出户就地务工。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了12000元。
善厚镇王店村立足优越的山水文化资源,依托鸡笼山、半月湖旅游带,把乡村旅游元素有机植入美好乡村建设当中。着力发展“吃农家土菜、住农家小院、过农家生活、赏田园景致、观农耕文化”式的乡村旅游业。如今,西埠镇盛家口村正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的麻油生产基地,石杨镇高关葡萄已形成从种植到加工的一条龙产业化经营,绿宝和鸡笼山两大蔬菜种植基地已跻身国家级蔬菜产业园……“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