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建设美好乡村打造幸福家园

作者:陶兴玲
内容:

  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一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规划滞后、产业薄弱、推进较慢、资金困难等现实问题,含山县抓住这些需要持续破题的环节,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创新多层次规划引领、多部门联动推进、多元化资金投入的发展机制,全力加速推进全县美好乡村建设,打造农民幸福家园,呈现出群众广泛拥护、工作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请看——

    文/黄远贵黄智发图/程千俊

    7月11日,笔者沿着S105线左侧一条水泥路,走进了含山县环峰镇美好乡村示范村——胡厂村,只见村中的小洋楼错落有序、笔直的水泥路直通村尾、绿色的景观树点缀其中、宽大的运动场器材齐备,映入眼帘的简直就是都市中的高档小区。村理事会会长胡立文介绍说:“现在我们村的条件不比城里差,村里的妇女们还跟我商量晚上要在广场上办个舞蹈班,好好享受一下文化生活。”

    去年以来,含山县坚持把美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小康进程的重要举措来抓,上下齐心、攻坚克难、全力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10个市级示范村建设任务基本完成;7个中心村中5个中心村主体工程已经竣工,正在完善“11+4”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2个精品村村庄环境整治基本完成,正在配套建设“2+1”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10个示范村整治工作正在推进,确保年底见成效。

    多层次规划引领

    该县制定了《含山县美好乡村建设行动纲要》和具体实施方案,注重规划落实,引领全县美好乡村建设。在村庄规划上,修编完善全县村庄布点规划,编制了96个中心村建设规划和32个示范村的现状图、规划图、村庄整治建设说明书,形成全县美好乡村建设综合规划系统。同时,组织规划、住建、环保等部门,提出全县乡村房屋统一性规划设计方案,结合农民需求和乡村居住功能,突出乡村特点、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因势利导建设了旅游开发型的昭关新村、文化挖掘型的凌家滩文化新村、园区带动型的观霞嘉园新村等一批特色村。在具体布局上,重点围绕打造“226华夏文明景观”、“105自然休闲景观”两条精品观光带,以及昭关褒禅山旅游度假片区、凌家滩文化村片区等旅游景点沿线进行科学布点,连点成线。

    多部门联动推进

    为确保工作有力推进,该县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指导和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并纳入对镇、园区、县直单位的年度目标考核中,以目标倒逼进度,以考核催生动力。

    在部门联动上,该县整合土地、城建、市容、农委等部门力量,成立村庄布点规划与土地综合整治等9个专项工作组,逐一明确各自职责,实行结对帮扶制度,共安排48个县直单位帮扶24个村,在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

    在发动群众上,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各村均成立了5至7人的美好乡村建设理事会,并赋予理事长其农村垃圾清运员、乡村道路维护员、水利建设管理员等职责,县、镇财政给予每人每年3500元补助,有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多元化资金投入

    该县建立了以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拓宽美好乡村建设投资渠道。

    整合项目资金,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每年不少于3000万元专门用于美好乡村建设。并成立了项目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实施办法,有序整合各级各部门涉农资金,今年已整合资金近3000万元。

    突出市场运作,出台“村级招商、财政奖励”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资美好乡村建设。累计引进2.3亿元投入昭关新村等中心村建设;引进安徽大平工贸公司,设立“生态文明美好乡村建设基金”,投入100万元在运漕镇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农田环境治理试点,逐步在全县推行城乡环境卫生同治;成立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有限公司,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盘活土地资产,已流转土地1.2万亩。

    发动群众筹资,注重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发动群众投资投劳,通过“大户捐、小户集、社会筹”等方式筹集资金。运漕镇王坛村村民自筹资金近60万元投入村活动中心建设;林头镇上指吴村村民捐资、自筹近30万元投入到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