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含山

作者:陶兴玲
内容:

  春夏之交,因为年内要举办书法展览,与本地的两位书家驰骋千里,直奔安徽的含山。
  含山县是安徽省中东部的一个小县,属于长江以北,全县面积1047平方公里,人口45万,现辖8个镇。
  我们是早晨七点从常山城出发的,直到到安徽休宁才上高速,先是崇山峻岭,穿越的隧洞不下几十个,然后是开阔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再之后纵横交错的丘陵地带,便是我们的目的地——含山。
  到含山拜访我们共同的书友周继中(阿中),是要商讨举办三省三山(浙江常山、安徽含山、重庆秀三)书画联展事宜。与阿中的相识,源于我们常山在世纪之初举办“中国常山胡柚文化节”的时候,他投来的书法作品被我们选中,通过多次联络,我们才得以知道远在千里的含山小县有个阿中,他有着军旅和中国文联工作的经历,他不仅是中国书协的一名会员,而且还自任主编,诞生了“中国书道网站”,他的书法作品数十次亮相于全国的书法大展并获高奖。含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一大批书法精英,近年来,含山的书法作品数十次在国内外获得大奖,可以说,含山因书法而美丽。
  抵达含山县城,还是午睡时间,一个电话,阿中急急地说,“你们就在原地等,我5分钟到!”果然,一会儿,精神抖擞的阿中骑来了摩托车,在前头引路,很快带到了一个住宅小区,走进他二楼的居室,宽敞的大厅,悬挂精制的书法,加上精心的布置,还有阿中热情的让座上茶,使我们顿生“宾至如归”的感觉,胖子阿中还不失时机地拿出了他的新作——名为“寂斋阿中”书法册页给我们一一欣赏。他还说“今天好好休整,明天去看含山的名片——褒禅山华阳洞”。
  次日,一觉醒来,阿中已在门口召唤了。我们便随着阿中向褒禅山进发了。褒禅山因北宋宰相王安石传世名篇《游褒禅山记》而胜名远扬的,我们在中学的教科书上也阅读过,今天能亲临真是求之不得,在入口的王安石高大的塑像下我们合影留念;在黑乎乎的洞中游船上我们体验了惊羡刺激;在怪石嶙峋的华阳洞中我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婆娑起舞的织女晾纱、栩栩如生的大美人鱼、如痴如醉的天河荡舟;在王安石打道回府的当口我们又细心地品味着这位“唐宋八大家”、又官至宰相的书法“三不足精神”——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心想:王安石是在千年前的某一个夏日,与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5人同游褒禅山的,而我们也是在相同的季节里5人同游褒禅山,却走马观花地无所心得,真乃汗颜之至!
  走马含山,我们进一步认识了热情而又实实在在的阿中,我们不仅踏进了书本中的褒禅山华阳洞,拜访了当地的一批书法名家,还品尝了含山口口相传的一道风景——三口塘老鹅汤!那天下午,阿中说,我们一定要去尝尝饭桌上的老鹅汤哟,于是,中饭过后,略微休息了一下,就往乡下去了,按说途中还可以到凌家滩古文化遗址,那是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距今5300多年,为中华玉文化的发祥地,据专家考证,凌家滩遗址的成功发掘,将中国城市历史向前推进1000多年。可是由于路上堵车,我们的几位书法家还参与了抢险,看看时间不容许再参观了,就直接来到了坐落在太湖山风景区的“三口塘老鹅汤”馆。
  在饭桌上,当地宣传部的张副部长津津有味地向我们讲开了——在这太湖山风景区里,有着十几家专营老鹅汤的饭馆呢,而我们到的是其中最早也是最有名的老鹅汤馆,这里味道纯正,往来游客众多,“三口塘”现已成为注册商标。虽然叫做老鹅,可是选的并不是生长周期特别长的鹅,都是六个月左右大的鹅,这个时期的鹅肉质是最细嫩的。光是鹅好,这道菜也才成功了一半,制作过程也很有讲究:剁成块状的鹅肉放入高压锅内,还要在上面满满铺上一层土豆块儿,然后浇上浓浓的秘制酱料。一会儿,客家端来了热气腾腾老鹅煲,首先看到的是金黄色的土豆,拨开土豆,原本嫩红鹅肉已经呈酱红色,特有的酱香气夹杂着土豆的清香让您忍不住动筷子了,别急,还得把酱汁儿拌上葱花淋到刚出锅的鹅肉上。酱红色的鹅肉,金黄色的土豆,绿油油的葱花,再加上老鹅那股特有的香气,很是诱人。其肉烂而不碎,汤油而不腻,味道极为鲜美,喝几口老鹅汤,再吃一二片锅巴,热乎乎、香喷喷、脆崩崩,回味悠长。含山,因县城周围环山而名,这里的山,这里的人,这里的书法,还有这里的特产让你流连忘返。但要真正追寻含山的历史恐怕要从考察凌家滩、古昭关开始,然而,这次匆忙之旅已经没有选择了,只得如当年王安石般的遗憾“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至多算作走马含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