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号5时30分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全线基本贯通

作者:彭淑芳
内容:

  核心提示:伴着微微晨风和淡淡朝霞,6日清晨5时30分,最后一块骨架钢筋混装土浇筑终于完成,大桥右汊主桥正式合龙,标志着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全线基本贯通。

  110方混凝土,最后5.2米的合龙段,20余名工人6小时的连续奋战,合龙作业从星空点点一直持续至朝霞满天。为什么选在夜间施工,合龙作业有哪些特殊工艺,右汊合龙有什么特殊意义,未来还有哪些重要节点?本报记者5日深夜至6日清晨在右汊合龙作业现场“零距离”记录施工进程,见证合龙时刻。

  23:50—5:30

  5日23时,沿着堤岸边的作业通道,辗转向上126个台阶,记者来到了右汊桥面。一江两岸灯光渐暗,可桥面上却依旧灯火通明。工人们都在各自忙碌着,为即将开始的混凝土浇筑作业做最后准备。

  23时17分,布料机中断断续续涌出许多江水,开始了浇筑前的润管作业。23时50分,混凝土正式入模,标志浇筑作业正式开始。1时40分,浇筑作业过半。5时30分,浇筑全部结束。记者在现场看到,当晚的合龙段有两个,位于右汊中塔两边,分别宽2.6米。中交路桥华南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项目部总工刁先觉向记者介绍,整个右汊分为四个合龙段,两个位于边塔与连接线段,已经完工,当晚施工的是主桥中跨合龙段。

  -时间选定有“讲究”

  为什么将龙作业时间选定在夜间?刁先觉向记者介绍,这主要是考虑到气温场的原因。

  “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其实也有很多‘门道’,比如它也会热胀冷缩,发生一些人的肉眼看不清楚的微妙变化,特别合龙段很容易受到温差的影响,打个比方,从中塔到南塔有130米,温度每变化1℃,这130米就会产生1厘米的位移,温差越大,位移越大,所以这就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和温度场进行作业。”刁先觉说。

  夏天的温差较大,晚间的温度场接近直线且持续时间较长,比较适宜作业。根据工作人员连续几天的气温测定,深夜0时至凌晨5时这个区域温度场最稳定。合龙结束后温度会出现较大波动,但混凝土已经初凝了,不会受到影响。

  -30道劲性骨架“锁牢”箱梁

  每个合龙段的骨架钢筋上,还特别设置了15道劲性骨架,面上9道,内箱6道,它们有什么功用呢?

  “主要就是要用这个强大的结构把合龙口牢牢‘锁起来’,把箱梁两端紧紧‘夹住’。这就可以保证合龙口两端的长度处于一个定值。”刁先觉说。其实,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箱梁是会“动”的。用劲性骨架约束后,就可以保证不受温度、风雨等外力因素影响,不会对混凝土产生挤压、拉升,不会发生错位。

  -4个水袋现场“预压”

  在合龙段的两端,分别“躺”着两只大水袋,看上去,就像水床一样,这又是用来干什么的?

  副总工刘志峰向记者透露,四个水袋体积不同,位于西侧的两个分别有34吨水,东侧的两个则超过了60吨。它们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保证合龙段与两侧箱梁不发生“上下位移”。“在混凝土浇筑时,受重力影响,箱梁的整个水平面都会往下沉,如果不采取措施,就会出现合龙段与两侧的箱梁产生错位,不在一个平面上。为此,我们就设置了这些水袋,它可以产生一个额外的‘拉力’。”刘志峰说。

  其实,随着浇筑作业的不断推进,水袋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水袋的一侧,有一个“水龙头”,在开始浇筑时打开。在浇筑过程中,随着两边的重力变化,里面的水会逐渐往外流,完成一个“等比例置换”。

   记住这群忙碌的身影

  满身泥点,汗流浃背

  提管子,备工具,记者见到周登丰时,他正在桥面上忙碌着。这位来自四川南充的22岁小伙黑瘦且略显疲惫。虽然是盛夏8月,可他却在一件T恤外面又套上了工作服。衣服不是为了御寒,而是为了在焊电焊时火花落到身上不烫肉。

  他当晚的“角色”很多,需要的干的活也很杂,为此,他还备了两双鞋,一双胶鞋,站在箱梁里时穿,一双球鞋,出了箱梁时换上。

  开始浇筑后,他有时在合龙段边负责“转移”布料机的方位。考虑到两边平衡,在一开始时,一个合龙段的浇筑需要从两端间次进行,而现场却只有一个布料机。所以这边一结束,工人们就要赶紧把布料机的“大铁臂”转到另一边。机器本身就是铁的,里面还有混凝土,工人们转移起来十分吃力。周登丰大多都负责牵引那条紧紧拴在机器上的绳子,一用力起来,身体就呈现各种“弧度”,瘦削的身影与一旁大块头的机器形成鲜明对比。

  他有时在箱梁里扶着笨重的振动棒赶忙捣固刚刚入模的混凝土,全身上下全是泥点。因为右边裤腿裂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他的右腿上也蹦了许多泥点子。混凝土下得快时,他也必须加快自己的速度。振动棒的重量对他来说是个挑战,他的眉头皱得很紧,双手紧紧握着振动棒。结束的时候,他在原地足足站了三四秒钟,深深吐了口气。

  混凝土到位后,他有时也在箱梁里拿着铲子把多的混凝土铲放到不够的小模块里去,然后慢慢抹平,这其实也算是个细致活,但在速度上不需像捣固混凝土时那么急。透过一旁的灯光,记者看到他的脸上挂着许多汗珠,不时抬起手臂用衣服擦拭。

  有一段时间,记者在现场没找到他。后来发现他从一个方形的洞口里出来了。站在洞口边,里面的热气一阵一阵往外涌。原来这里面是内箱,有两个工人在里面干活,周登丰有时也下去送工具。

  “这太辛苦啦”,这是他在采访中说得最多的一句感叹句。有时是说自己和工友,有时是说在现场彻夜采访的记者们。对于他来说,这次的合龙作业“其实很平常”,因为干得次数太多了,挑灯夜战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但他也渴望着合龙的赶快完成,因为居住的地方位于江北,他每天来桥上干活都要乘坐交通船,偶尔有事误了点,还得慢慢地等。

  干完活,已是朝霞满天。他还和工友们坐在桥面上,等着上早班的工友们来接下他们手中的活。而等待他们的,是一场迟来的睡眠,和下一场高温下的“战斗”。

   记住这标志性的节点

  10标“重头戏”已经完成,大桥就此全线贯通

  虽然在现场守了一夜,但刁先觉却十分有劲头,“非常激动,此次合龙标志着右汊主桥主要工程已经结束,对我来说,是等了一夜也是等了四年的一个重要时刻!”

  不仅如此,它对整个大桥工程来说也是一个标志性节点,“此次右汊的合龙也标志着整个大桥基本实现了全线贯通,为大桥年底通车打下了坚实基础。”省高速大桥项目部安全部部长张立奎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右汊这两个合龙段结束浇筑后将进入一周左右的养护期,还将实施张拉作业。预计到本月15日,车辆就可以临时通行。届时,右汊主桥段将转入“桥面系”施工。

  截至目前,大桥建设已经累计完成投资65.35亿元,占总投资的92.30%。左汊悬索桥已完成猫道拆除,正进行机电设备安装。路面和桥面的沥青铺装试验段施工已经开始,计划将于一周内正式进行铺装,整个工期3个月左右。机电、通信、监控、收费、照明及交安等设备设施将于11月底完成。张立奎透露,目前计划于12月15日完成全线设备调试,于22日前后进行交工验收,年底具备全面通车条件。

  记住这些“背后的力量”为了共同的大桥

  “整个右汊桥的混凝土浇筑作业还是比较顺利的,这不只是我们自己的努力,也十分感谢许多部门、单位的支持,尤其是在航道施工期间,海事部门给我们提供了很大帮助,整个过程没有发生因船舶通行影响施工的现象,非常顺畅。”刁先觉在接受采访时特别提到。

  其实不只是右汊,作为服务大桥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海事部门从大桥开始建设起就开始提供服务,并将“大桥品牌”作为自身重点打造的一个品牌。成立了专门的大桥监督站,在左汊、右汊分别设立值班室24小时服务。“应该说截至目前,我们的维护作业是非常到位的,在钢围堰定位、先导索架设、钢箱梁吊装、挂篮施工等节点工程期间,我们实现了‘零封航、零事故’目标,尤其是在左汊钢箱梁吊装期间,创下.了长江上大桥同类施工的最快纪录。”马鞍山海事处指挥分中心主任吴晓明说。

  “除海事部门外,公安、供电等许多部门、单位都非常支持大桥的建设,为这座共同的大桥献策出力。”张立奎介绍。虽然来自大桥一线的“好声音”不断传来,但围绕年底通车的目标,还剩下一场不到5个月的拼搏。“我们省大桥办将继续坚持日查日报,对进度进行实时跟踪;积极协调解决有关问题,针对安全,将继续‘严防死守’,确保不出问题。”张立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