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工作法”绘就“水墨昭关”

作者:陶兴玲
内容:

征迁拆迁整体推进,一线骨干获重用

  “现在最难抓的事就是拆迁!”面对很多基层干部发出的这样感叹,含山县昭关镇党委政府却将拆迁难事变成了“易事”。
  “这主要得益于‘一线工作法’的深入开展。”镇党委书记汪俊介绍说,通过“一线工作法”的贯彻实施,不仅保证了昭关镇征地拆迁工作的快速推进,而且还转变了干部工作作风,化解了基层矛盾,密切了党群关系,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快速有序发展。
  含山县最具牵动性的大项目——昭关温泉综合文化产业园区落户昭关镇,总投资约30亿元。规划五年左右要在8.42平方公里的项目区内完成“水墨文化基地”、“历史文化基地”、“温泉休闲度假文化基地”和“配套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建设。
  “这个项目能否顺利推进,首先要做的是大量繁重的房屋拆迁工作。”昭关镇党委书记汪俊告诉记者,该项目对目前经济总量相对薄弱的昭关镇来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项目前期涉及21个村庄、797户的整村搬迁。为了高效、平稳地做好拆迁工作,昭关镇采取“一线工作法”,成立了9个临时党支部,配齐配强9个支部书记和委员。通过临时党支部和全体党员一线作战,目前已拆除745户,占任务的93.5%,其中党员带头拆除78户,党员带动拆除213户,目前正在进行拆迁的扫尾工作。
  汪俊书记说,在征地拆迁等重点工作中,镇党委注重在一线考察发展党员,对表现好、工作业绩突出的,积极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目前已吸收入党积极分子10名,发展对象7名,预备党员6名,按期转正3名。同时在一线选拔人才,注重对一线干部的培养、锻炼。
  “另外,从去年到现在已有4名干部在一线锻炼后得到了提拔,并担任了科级领导干部;6名干部在一线被选拔进入镇中层干部岗位,真正让广大干部在一线得到锻炼、提高和重用。”

党员干部带头拆迁,安置小区进展顺利

  一幢幢的小洋楼,在绿树丛中显得错落有致,生机盎然。这是10月18日,记者走进昭关镇昭关新村时的第一印象。
  当天下午,记者走进村民张仕翠的家,张大妈正在院子里平整土地。她说,如今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这要在过去连做梦都不敢想,这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啊!张仕翠说,她原先住在昭关镇王宗柏村,那里不仅环境落后,而且居住的房屋陈旧,现在一家三代人都分到了舒适的洋房,且周围环境和配套一应俱全,不仅有幼儿园、超市,而且还有卫生室和体育锻炼设施。
  “现在真正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张大妈高兴地说,10月10日,她们一家拿到新房钥匙后,立即进入装修阶段,估计春节前,她们就会乔迁新居。“今年春节就要在新房子里过了!”
  据了解,像张大妈一样,昭关新村已回迁的村民有100多户,一些村民正在装修新居,打扫庭院,安装路灯,为全面入住做最后的准备。
  “昭关新村是昭关镇最先竣工的安置小区,规模也是最大的。目前像这样的安置小区,昭关镇总共有4个,今年年底前要确保1030户回迁户迁入新居。”说起昭关镇安置小区建设,昭关镇党委组织委员葛吉波告诉记者,目前在建的除昭关新村外,还有东汪新村、袁冲新村、小丁新村。当天下午,记者在另三处安置小区里看到,这里塔吊耸立,机器轰鸣,安置小区里四处是忙碌装修的身影。
  “拆迁中最大的难题要算村民对安置房的选择,以及拆迁补偿款等问题了。”葛吉波介绍说,按照“一把尺子量到底”、“一碗水倒一碗水”的标准,统一执行,绝不让老实人吃亏,也不让先拆的人吃亏,尽量确保拆迁村民能够利益最大化。
  “在政策宣传到位后,镇里首先动员村干部带头拆,党员带头拆,以村干来影响党员,以党员来影响普通群众,对一时不愿拆迁的重点户,以重点户身边最亲近的人为突破口,通过‘攻心’战术,最终顺利推进拆迁工作的全面开展。”说起个别重点户最终能打消了抵触情绪顺利拆迁,镇党委书记汪俊总结说:“只要工作对路,方法得当,老百姓总会支持你的,说白了,‘一线工作法’就是走群众路线,面对面地和老百姓交流。”

山乡面貌日新月异,“水墨昭关”美丽蝶变

  山脚下,一排排别墅在绿树丛中若隐若现。安置小区里,一条条笔直宽阔的水泥路面纵横交错。小区前一汪清池,伴随着花团锦簇,构成了一幅幅靓丽的“水墨昭关”图。而以前,位于小镇一隅的昭关村等几十个村庄,不仅人居环境较差,而且村民的生活起居也很不便。
  谈及昭关新村正在发生的巨变,昭关新村党支部书记汪华虎说,昭关新村自动工以来,村工作组基本是“白加黑”和“5+2”,大家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圆满完成拆迁任务。
  “以前村庄居住环境脏乱差,并且村民全部吃井水,而搬进了昭关新村,小区居民家家安上了自来水,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挑水吃了。”汪华虎说,为加强昭关新村村民自治,小区不仅配备了巡逻队,成立了昭关新村村民理事会,而且小区还将配备超市、卫生室、幼儿园和小学,并且增设必备的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
  “昭关新村居民每户还有约10平方米的菜地呢!”采访中,支部书记汪华虎指着村头一大片的菜地对记者说,凡是住进昭关新村的居民,家家户户都分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菜地,村民可按照自己的喜好种植蔬菜。
  采访中,70多岁的黄存先说,以前住在王宗柏村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而现在住进了昭关新村,洋楼窗明几净,小区道路宽敞,绿化井然有序,和过去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养不出万年根。”说起“一线工作法”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昭关镇党委书记汪俊作出了如此形象的比喻。
  汪俊书记说,“一线工作法”就是让镇村两级干部“接地气”、“通民气”、“长才气”,干部要与群众面对面交谈,心与心沟通,这样才能化解矛盾,密切党群关系,转变工作作风,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