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心里有群众 再难的事也不难(续二)

作者:陶兴玲
内容:  累并快乐着

    陶厂镇副镇长刘仕成

    9月4日一上班,我们来到徐村,在村子里从头走到尾,心里凉了大半截。全村近60户,在家不超过80人,有十多家全家外出经商,关门上锁。凡事开头难,通过打电话、找亲戚朋友宣传、动员村民回来等方法,居然三天完成了徐村的房屋测量工作。由于反复进行宣传发动,几天下来,大家嗓子都哑了,张着口说话,听不到声音。令人振奋的是,群众把我们的话听到了心里,赞成搬迁。下胡村是最大的村庄有79户,前期工作开展一直比较平稳,可十几天下来,群众仍然不冷不热,不紧不慢。国庆节前只签了二十几户,然后就原地踏步。我们多方寻根求源,原来下胡村因为工作启动较晚,街上能租到的房子已经所剩无几,大多数群众都为找房子发愁。症结找到了,办法也就出来了。镇政府发动周边三个行政村,每村准备100套房屋出租,街上租不到就到农村租,随后几天签约直线上升。截至10月10日,下胡村已签约73户,大局已定!

    “不务正业”为正业

    镇综治办副主任孙茂伟

    参加征迁工作以来,大多数时间我都是在指挥部或设计院“不务正业”,综治办的工作我只能利用稍许的休息时间前去了解,看似耽误了不少“正业”时间。

    工作中,我了解到群众最关心的事就是安置房规划设计问题。因此,我建议指挥部聘请了高水平的设计单位,对规划方案多方位征求意见,多次召开各种会议,广泛进行论证,并辗转上千公里协调和解决图纸设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乡镇工作是最基层的工作,更是与广大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工作,此项征迁工作涉及全镇的社会稳定和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为重点工作多出一点力,多操一份心,也是为我镇综治工作多解一道题、多得一点分,表象上的“不务正业”,实际上是时时、处处为“正业”,而且一定会让“正业”更加突出。

    我和群众面对面

    群众担心自己离开土地怎么办?自己栽的树怎么办?村民们住了这么久分开了怎么办?坝里村有户村民叫王世荣,她拉着我的手,指着房子说:“这房子是大儿子的婚房,当年小儿子贴了不少钱,现在小儿子已经车祸去世。”说着,她泪水溢出眼眶。此情此景令我黯然,告诫自己唯有一丝不苟地把政策落实到位,维护好群众每一寸利益,才是对他们的最大安慰。

    当然,群众的顾虑还有很多,政府能保持公平公正吗?安置房会有质量问题吗?房产证水电入户都能解决吗?我们请群众推出两名代表,全程参加拆迁丈量工作,尺子由他们拉,数字由他们当众记,为了算清账,我准备了一台电脑,与群众面对面统计,面对面算账,面对面比较,把工作的全过程摆在他们面前。这样我和群众坐在一起,聊到一处,情感交融,坦诚交流,信任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和加深。

    面对群众,就要融入他们,把他们看作自己的长辈和兄弟姐妹,带着感情去沟通,用真情去化解,用行动赢信任,这就是群众工作法,也是我40多天来与群众面对面的最大收获!

    镇政府党政办主任计寅生

    真的来巧了

    镇财政所所长李伏森

    刚开始进入小庄村,群众不理解,更谈不上支持,有人认为政府在没事找事,老百姓住得好好的,要搞什么整村推进?小庄村共有49户,地处山区,交通十分闭塞,老百姓出行主要靠步行和电动三轮车,安全隐患较大。我们不分白昼黑夜,挨家挨户上门宣传,主动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通过拉近情感赢得群众的信任,慢慢地,所有的问题都被逐一克服。至9月底,49份拆迁协议已全部签署完毕。

    走近群众,就要心中装着群众,特别是少数特困户,更要千方百计地帮助解决困难。彭同义家房屋拆除那天,我特意到他家转一转,看有没有问题需要解决。正说着话,老人家老泪纵横。换位思考,老人家毕竟在房子中生活了七八十年,有着深厚感情,此时怎能不难过呢。我安慰她:“拆迁是好事,你老房子是土房,刮风下雨不安全,政府给你建新楼房,宽敞明亮,抗震防风,困难只是暂时的。再说你们村交通闭塞,孙子上下学都很困难,现在好了,搬进新楼房,这些问题都能解决。”同时帮助她联系好租房事宜,解决了后顾之忧,最后老人家破涕为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