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种菜有“绝活”

作者:陶兴玲
内容:

  和县在长期的蔬菜生产实践中,摸索掌握了4项技术,解决了“连茬种植”世界性难题,不仅令和县红椒“一枝独秀”,也使和县蔬菜立于不败之地,“中国蔬菜之乡”当之无愧。请看“和县蔬菜”系列之技术篇——

■通讯员常兴胜   
    和县鸡笼山脚下的国家蔬菜标准园里,园区负责人周万成指着园中辣椒区一排排二代棚,笑着说,这些青椒现在能卖也不卖,留着长成红椒保鲜到明年5月再卖,那时市场没红椒,我们红椒可卖好价钱。
    他说的留存保鲜是一项大棚辣椒秋延后越冬在田保鲜栽培技术,这项技术是和县农民在长期的大棚蔬菜种植中探索发明的。
    和县在发展大棚蔬菜上,采取引导、示范带动,通过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种植,使和县蔬菜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始终占领市场,保持领先地位。
    和县蔬菜产业发展局产业办张太保主任介绍,和县蔬菜依靠技术创新,使蔬菜品质领先。这位蔬菜专家说起棚体改造,话匣子打开了。1983年和县引进高温大棚,模仿别人用竹子搭建,因竹棚抗险性能差,承受不住风雪等灾害,2000年就改用钢架棚。
    和县蔬菜在发展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而是迂回曲折。和县人不会忘记2000年的那场“西红柿风波”,至今想来,仍然记忆犹新。和县总结出蔬菜品种单一,“两个灯笼”、“老三篇”,且集中上市等原因,在痛定思痛中,开始蔬菜二次创业,首先创建全国无公害示范基地县,开挖田头窖,制定蔬菜生产规程。为避免蔬菜集中上市,张太保自2000年以后一直从事棚体试验研究,并在2007年成功研发出和县第一个概念棚,抗风抗雪能力较强,2008年在示范园建造5座实验大棚,待棚体成型后推广。张主任用5句话概括日光温棚的好处:蔬菜栽培上市种类多样化、产品特色多样化、产量效果最大化、上市均衡化、产品标准化。如今,和县蔬菜品种已发展到十大类100多个品种。
    棚体改造、在田保鲜是蔬菜在生产建设中的技术,蔬菜在生产中不仅需要种子、水分、阳光、空气,还需要土壤,土壤生病菌无营养,也会影响蔬菜的产量品质和销售。1997年,当两位日本蔬菜专家看到和县蔬菜连茬种植时,发出感慨:这里的蔬菜将遭灭顶之灾。16年过去了,和县蔬菜“别后无恙”,不仅没有像他们所料想的“遭灭顶之灾”,而且一直发展壮大。“这主要得益于和县农民自创的歇夏高温煮田杀菌技术,解决了蔬菜可持续发展、连茬不可持续难题,不像欧美实行休耕方式。”张太保说,和县蔬菜在高温煮田的同时,还采取测土配方,解决土壤营养缺失问题。
    和县农民在蔬菜育苗上,采用“泥猴法育苗”,据张太保介绍,这种育苗法,取材方便,操作简易,适应规模化生产;基本适应夏季高温酷暑的育苗环境。
    和县不仅将4项发明运用到蔬菜生产中,而且还在绿色防控上,采用杀虫灯、防虫网、性诱剂、粘虫板等,在新模式上,进行吊蔓栽培、品种拓展、更新,不仅提高蔬菜品质产量,而且变平面种植为立体栽培。
    技术的应用,让和县农民受益匪浅,2012年,和县农民种菜收入2.42万元,种植蔬菜让农民富了、钱包鼓了。

 

欢迎您参与话题讨论,加入马鞍山易房网置业QQ群(群号:275629384)、微信号(mas0555yf)关注马鞍山易房网微博,用手机分享您最具个性的观点!


(关注易房网微信,扫扫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