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常兴胜
今年6月,和县蔬菜成功进入香港市场,并挤进台湾农产品在大陆的销售网络;万达、常久两家蔬菜基地签订合作协议,将成为供港澳蔬菜生产基地;11月,宝兰、常久4家直营店分别在南京、马鞍山等地开业……和县不断拓展蔬菜销售市场,不仅紧盯国内市场,也将视角瞄向境外。
说起熟悉的蔬菜,和县蔬菜发展局副局长柯能忠如数家珍。据他介绍,和县蔬菜已销往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基本实现市场全覆盖。
“五个能人带一乡,万吨蔬菜过大江”,说的是五能人带动菜乡勇闯市场的传奇。其实,它也向世人诉说着菜乡人单车载菜、沿街叫卖、闯荡市场的无限艰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交通极为不便,他们为将蔬菜销售出去,天未亮,就将盛满蔬菜的竹筐用自行车驮着,沿途叫卖,骑着推着跑南京、芜湖、马鞍山、合肥等菜市场,为的是赶在天亮前在菜市场卖掉蔬菜。“那时,我们约好对子一道,早上三四点钟爬起来,骑着载重自行车到南京、马鞍山卖菜。”太平村民王跃广对卖菜往事记忆犹新,他说,遇到天寒地冻,天还没亮就得过渡卖菜。
随着蔬菜业的发展壮大,和县蔬菜市场也在孕育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和县各地众多的蔬菜小市场诞生出几千个蔬菜经纪人,扮演着把本地蔬菜从和县生产地运到全国各地的角色。特别是2000年,一个投资3200万元,占地200多亩的皖江蔬菜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拔地而起,让和县菜农卖菜不需跑远处。和县这座国字号市场为国家农业部和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的定点市场。至此,一个以皖江大市场为龙头,以乌江、濮集瓜果等二十多个市场为主的蔬菜销售体系业已形成。
市场是有形的,它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但它也是无形的,不以人的意志来调节蔬菜价格。2000年的“西红柿风波”,令今天的和县人“谈之色变”,也让今天的和县人深深懂得市场的无情,明白了一个浅显的真理——“违背市场规律,必然遭到严惩”。大家从这次风波中总结经验教训,按市场规律办事,调整产业结构,引进蔬菜新品种,用科技种田,科技的运用让和县农民重新看到希望之光。
“现在我们用的是钢架日光温室大棚,是和县人自主研发的,顶由过去竹棚单层1.8米增高到3.7米,跨度由4米增宽到10米,耕作方便,光照强,可以无限生产作物。”柯局长认为,好品质的蔬菜自然受欢迎,也会赢得市场。和县通过科技种菜,运用自己的种菜发明,特别是在田保鲜技术,可以让红椒延续到次年市场无椒的阳春季节里“一枝独秀”,成为市场抢手的“香饽饽”,引无数商贩前来采购。
自2010年和县实行蔬菜产业提升行动,开始蔬菜西移北进,短短几年,200亩以上的标准园如雨后春笋。柯局长说,我们现在重中之重就是抓蔬菜品质质量,有了好品质,不愁蔬菜“嫁”不出去。他说,到2017年,将建成蔬菜直营店100个,不仅内供,也向境外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