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农田水利建设“热火朝天”

作者:陶兴玲
内容:

  ■通讯员田斌锋

    11月27日,含山县仙踪镇前卫村半边店自然村村民王茂华站在自家门口的当家塘前,喜逐颜笑地对笔者说:“你看看,机械清淤深度有80多厘米,将近有1米深,相当于增加一个半大塘的存水量,以后再旱我们也用不着去担心了。”陪同采访的仙踪镇镇长秦家木介绍说:“今年我镇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仅仅是前卫村,从国庆节开始动工,到目前已深挖万方以上的当家塘37口,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眼下,在含山县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发现到处是农田水利建设“热火朝天”的场景,含山县水务局局长张为所总结为“镇镇有重点,村村有工程”。他说,含山县境内地形多样,有山有圩,易旱易涝,给做好农田水利工作带来许多困难,特别是今年的大旱,让含山县下定决心要大旱促大干,大干促大治。

    今年含山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要目标为“1164”:即重点实施重要支流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农村安全饮水、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城市防洪工程等10大类项目,完成土石方任务1000万方以上,总投资6亿元,实施40项重点工程。此项工作在9月底全面启动,目前已经完成了土石方860万方,占全部任务的86%,预计2014年元月底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领导重视超前谋划行动迅速

    8月份,是抗旱最为紧张的时候,同时也是农田水利暴露问题最多的时候,含山县主要负责人冒着高温酷暑,带领水务等相关部门和镇村各级干部深入一线,做到“三清一好”,即摸清水利家底、理清建设思路、搞清群众意愿,切实把全县农田水利工作存在的问题解决好。

    今年市里下达含山县水利兴修任务852万立方米,该县自加压力,将任务调高到1000万方,其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567万方,县水利兴修重点工程161万方,占任务72.8%。9月上旬,该县就拿出了工程项目的实施方案,明确了资金筹措办法,并在县政府常务会议上研究通过。9月17日,含山县召开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这比以往提前了一个月的时间,会上要求全县上下大干100天,继续争当全省水利先进县。9月底,各地抓住晴好天气,备足施工机械,全县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国庆期间,10大类项目、5460多处工地相继开工,日上各类机械220台套,日完成土方20多万方。

    含山县滁河联圩是全县第二大圩,堤防全部达到20年一遇的标准,但是相邻的全椒县二郎口镇湘城圩段3.5公里导流河和2.5公里主河道堤防标准较低,一旦发生特大山洪,洪水势必漫过湘城圩进入含山县的滁河联圩,4万多亩农田受损。今年7月,县委书记孙军带领含山县相关单位主动和滁州市政府、全椒县多次对接,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湘城圩段整理被列入今年全椒县的重点工程,双方各自投资600万元,使这一历史问题彻底得到解决。

    完善机制加大投入真抓实干

    今年是我省农田水利建设提升与管理创新年,含山县重点完善投入机制和建管机制,继续实行项目资金和政府投入相结合,政府以奖代补与群众“一事一议”相结合,通过整合农发、土地整理、退耕还林等涉农资金和吸纳民间投资相结合的办法,全年总投资超过6亿元,是建国以来投入最多的一年,其中争取项目资金达3.3亿元。

    含山县在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财政投入,县财政安排2400万元专项用于县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以奖代补,其中,对县重点工程5万方以上土方工程补助60%,建筑工程10万方以上工程补助70%。

    在工作中,含山县学会运用“群众工作法”,坚持“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群众事、群众议、群众定、群众筹”,探索新的投入机制,全县“一事一议”总投资达2100万元,民间资金投入达1780多万元,从而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新机制迸发出新活力,今年该县共安排1500口当家塘建设任务,各地群众积极性高涨,其中,林头镇青龙村、仙踪镇前卫村深挖万方当家塘都在20口以上。

    强化督查注重质量严格考核

    含山县建立了县领导、水务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参与的分工责任制,定人、定片、定项目,每个镇安排1名县委常委,2名正科级干部和县水务局1名技术员,检查指导该镇农田水利建设。县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成员单位完善协调联动机制,认真履行职责,相互配合,积极协作,共同推进工作的开展。县大督办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督查,进行督查通报,发现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到位。各项目主体做好任务的层层分解,明确标准和时限,确保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含山县还强化质量管理,严格执行项目“四制”,即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建设监理制,形成以“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政府部门监督”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推动水利建设标准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该县还选择“清溪镇和平水库用水协会、运漕镇杨柳圩堤防及内圩水系运行管护委员会和小水库运行管理”3个试点,创新小型农田水利管理机制,解决管护主体不明、责任不清、机制不全、管理不善等问题,提升工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