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首届乡村旅游月”活动多、看点多、亮点多,启动仪式在风景绮丽的鸡笼山北麓下面的广场举行。这里前倚佛教名胜“凤林禅寺”,后托碧水清波的半月湖畔,一山一水的结合部之间镶嵌着景如画廊的美好乡村——王店。
4月12日,5000多名远近游客云集王店,参加由善厚镇主办的“农事体验和湖畔野营”系列活动。在王店村广场上布置的农家传统手艺展示区,游客们观草鞋草绳、竹器工艺编织,再忆逝去多年的乡愁;看手工挂面、小磨辣椒生产,重温生活和劳动的乐趣,尤其是广场上置放的一辆古老的纺车,顿时引来众多游客的围观。
现场正在给游客作示范纺纱的是王店村的一位老婆婆,名叫曹本仙,今年82岁,是童养媳出身,7岁就开始纺纱织线了,沧桑岁月在老人的脸上雕刻出一道道深邃的皱纹,每一道皱纹都暗含着一段辛酸的故事。遥想少年时代的苦难生活,再看看今天的王店新村,老人笑得一脸灿烂。她一手摇着纺车,一手捻着棉花条,双手配合默契,动作自然娴熟。那一招一式在游客看来既是一种纺纱架势,也是一套质朴地道的劳动舞姿。为体验纺纱的乐趣,游客赵女士现场当起了“学徒”,在老婆婆的示范下亲手操作起来。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赵女士手忙脚乱使出浑身解数也纺不出一寸线来,反倒引来围观游人善意的笑声。
一辆纺车烙印下岁月深刻记忆;一辆纺车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那一声声有节奏的“吱呀、吱呀”的纺车声,听来恰似一首悦耳动听的轻音乐,这乐声既是对往日艰难岁月的回顾,也是对今昔和谐幸福生活的咏叹。看着老婆婆越捻越长的细线,游客们的思乡之情也越拉越遥远,越拉越绵长。游客们或许想到,童年,他们就是伴着纺车的声响长大,也是穿着母亲织的“家织布”做成的衣裤走进学校、走进生活,直到走进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今天,纺车、家织布已成古董,然而,睹物思情,一辆纺车,一位可敬的乡村老婆婆却激发了游客们无尽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