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石杨镇村民戴有木鼓励儿子扎根南京创业成致富能手

作者:彭淑芳
内容:

  戴庆银、戴庆华是和县石杨镇花园村一对亲兄弟,20多年前,两兄弟不等不靠,在父亲戴有木的鼓励和支持下,自主创业,在南京寻找到一条发家致富的路子——开办报亭、打包零售报纸。20多年来,戴庆银、戴庆华成为花园村屈指可数的创业之星、致富能手。提及两兄弟成功的秘籍,附近的村民们说,一是他父亲戴有木教育引导得好;二是两个儿子肯吃苦、肯钻研的结果。

反思贫困,鼓励两个儿子大胆“走出去”

  5月14日一大早,记者来到花园村。山里的早晨来得特别早,村民们已开始繁忙劳作的一天,处处可见正在田间插秧的村民。

  
听说记者来采访,现年65岁的戴有木从田间走了上来,他挽起裤腿,光着脚丫就和记者攀谈起来。“那时守着几亩薄地,一年下来只能解决温饱,如果生病了,家里真的拿不出余钱来看病。”戴有木说,20多年前,农村的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那时候家里人口多,上有老下有小,仅靠几亩薄地来维持,一家人生活很窘迫。因为家里经济困难,两个儿子一个18岁,一个16岁,就已辍学在家。“因为没有更多的钱去供两个孩子上学读书,孩子们想通过上学来谋发展已不再可能,唯一的出路就是鼓励孩子们出去闯荡。”

艰苦创业,两儿子靠能吃苦在南京“扎根”

  1987年,大儿子戴庆银率先背着行囊来到南京,他跟着同村的一位包工头在南京一家工地干起了泥瓦活。“那时我生病了,孩子为了挣钱给我看病,每天只吃萝卜干饭。”戴有木说,有时师傅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提醒他要注意营养,别把身体累坏了,但大儿子一想到他急需钱看病,就拼命地挣钱和节省。

  “孩子如此吃苦,叫我这个做父亲的咋不心疼呢!”打工后的第二年,戴有木硬是叫儿子“转行”。为了让他掌握一技之长,戴有木让大儿子拜师学蒸包子。几个月下来,聪颖的戴庆银便掌握了蒸包子诀窍。后来,大儿子戴庆银在南京开起了自己的包子铺。由于小伙子待人热情,吃苦耐劳,小生意逐步红火起来。第二年,弟弟戴庆华也随着哥哥来到南京,从此,两兄弟在南京靠开包子铺逐步站稳了脚跟。“一路走来,也不知洒下了多少汗水,吃过多少苦头。”戴有木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两个儿子开始不满足于现状,搞起了多种经营,他们早上蒸包子,中午卖快餐,下午卖报纸,从早忙到晚,虽然很辛苦,但两个儿子在南京赚到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由于在报纸发行投递领域越做越大,戴庆银和戴庆华兄弟俩后来改做专职报纸发行投递和零售,他们关闭了先前所开的包子铺和快餐店,一门心思从事报亭经营,做报纸的零售和投递业务。据戴有木介绍,目前每天有上万份报纸从他们报亭中被销售出去,这也给兄弟俩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

回馈乡邻,帮助家乡人一起创业致富

  说起两个儿子在村中的口碑,花园村党总支书记杨仁聪说,戴有木的两个儿子不仅为人诚实、吃苦耐劳,而且还非常具有同情心,他们致富不忘乡邻,谁家有个困难什么的,都能慷慨解囊。杨仁聪说,村民黄再生(化名)身患白血病,两兄弟得知情况后专程从南京赶了回来,并向黄再生捐款捐物,帮助他积极治疗;有的村民缺少创业资金,两兄弟都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乡邻们解决创业资金的困难。

  “这几年,经过两兄弟‘牵线搭桥’,在南京创业并逐步进入创业正轨的村民就有五六个人。”花园村党总支委员戴有银说,两兄弟虽然富了,但他们富裕之后不忘乡邻,主动牵线搭桥,为有困难的同村人外出创业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