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和县叶连平:用爱从教一生记

作者:陶兴玲
内容:

  来到和县乌江镇卜陈村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常年能看到一位个子高挑、满头银发、面庞清瘦、戴着一副近视眼镜、说话声如洪钟的老人。他要么在给学生上英语课,要么在给学生批改作业,要么在整理教室,要么在给学生办理借书手续。他,就是卜陈学校退休教师、今年已86岁高龄的“中国好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叶连平。
  叶连平老师1928年9月出生,祖籍河北沧州。16岁时高中学业因战乱而中断,后随父亲在南京国民政府时的美国大使馆当了三年勤杂工。新中国成立以后,叶老师曾任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群众学校文化教员,后因在大使馆这段特殊的经历,让他丢了饭碗,还差点为此丢了性命。后经好心人介绍,辗转来到安徽省卜陈石跋河窑场…..1978年,卜陈初中因一名初三语文老师考上大学离岗,没有教师上课,叶老师才有机会在中断教学23年后回到了教师队伍。他当时的身份只是一位代课老师,可他却没有因为自己临时的身份对工作有丝毫懈怠,而是全心全意开始了他—用爱从教的一生。
  多年如一日,叶老师默默耕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认真钻研教材、细致批阅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大胆教学改革、首创中学语文“四步教学法”并在省内推广......这些不胜枚举而又实实在在、恪守教育本分的事情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爱岗敬业”!当时,和县一中、二中要调他去工作,他一一婉言谢绝。他说在哪都一样教学生,更何况,他爱卜陈这块热土,他要用自己全部的爱回报卜陈—这块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故土。卜陈学区的每一个村子,每一条小路上都深深烙下了叶老师曾经健硕、如今蹒跚的家访的身影。他总说:“教学生,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离不开家访,所以教师家访很重要。否则,等于做田的不知道土壤成分,怎能有好收成?”自1978年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叶老师一直坚持做好每位学生的家访工作,就算面对村民、同事的极度不理解,甚至讥笑,也从未放弃。难忘他提着马灯夜访困难生,难忘他蹬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去田间地头找家长谈话,难忘他夜色浓浓时一个人摸黑返家高瘦的背影......
  1995年,退休后的叶老师受请到姥桥中学代课,当时,他带的初一班,花名册上为48人,实际只有20人在班,学生们经常旷课玩扑克、下象棋。面对这种情况,他开始利用课余时间耐心地逐一家访。45天,与所有班级学生家长面对面,推心置腹交谈、做工作。不久,48名学生全部归校。学生返校后,他个别辅导,强化训练。一年后,48人的班集体变成51人。中考时,11人考上县重点中学,创造了学校历史最好记录。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原因,他从代课教师的岗位退下来,但他却不愿放弃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2000年7月,他自己又开办了家庭课堂,开始了他无偿家教、无私捐学的“留守儿童之家”创建。从此他的小家就变得越来越热闹了。周边的孩子放学后总爱往叶老师家里跑。在叶老师家做作业,叶老师代为检查,有些不懂的问题就问叶老师,叶老师都耐心地一一解答讲解。小家从最初的几个人很快发展到三四十人。当叶老师发现不少孩子学习英语很吃力,英语成绩很差,又毅然转轨—改教英语。叶老师将来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学习的学生根据英语水平分成四个班,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别给孩子上课,补缺补差。一教又是十余年。十余年来义务劳动,分文不收。用电、用水、稿纸、图书、学习资料……都是叶老师自掏腰包置办。不仅如此,每年春秋两季,叶老师还组织难得出门的留守儿童外出参观学习,尽一切能力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对孩子进行爱国爱家思想熏陶,填补留守儿童缺失的家庭教育。省科技馆、名人馆、博物院、南京日军大屠杀纪念馆、南京市青少年宫、气象台、古生物展览馆、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和县西梁山烈士纪念馆,南京雨花台等地都留下了孩子们的足迹。每次外出活动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所需费用都是叶老师自己出钱,从不向学生收费。有记者问他:“你工资不高,哪来这么大的劲?还自掏腰包,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他总是乐呵呵地说:“我一不抽烟、二不喝酒、三不打牌。尽管工资不高,但维持生活绰绰有余。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把它用在孩子的身上,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好处,值!”叶老师说希望他的“儿童之家”是一个文化的港湾,孩子们就如同五湖四海的轮船,在这里避风停泊,补充淡水、食品、装卸进出货物,然后充满能量地从此起航,开始新的行程......。
  叶老师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的事迹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安徽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安徽日报、皖江日报等多家电台和报刊争相报道。他的事迹也带动了更多的人投身到他的“留守儿童之家”的创建中来。2009年12月29日香港大学社会科学院获悉叶老师关爱留守儿童事迹后,派出沈蔚研究员来卜陈对叶老师的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实地考察,并决定从2010年暑假开始连续2年派援教团队来卜陈义务帮助叶连平老师开展“活学英语”援教活动。
  要求来“家”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小家难以承受,卜陈学校在乌江镇政府的支持下拿出七万元将位于叶老师家对门的四间闲置的危房进行了翻建、改造,北京莱普阳光老总聂礼华拿出一万五千元为留守流动儿童之家添置了六十套课桌椅,上海慈善基金会为儿童之家配备了多媒体,县妇联送来了电脑,县供电公司送来了书籍,团市委送来了课外读物、文具、体育器材……。2010年6月1日新的卜陈留守儿童之家正式挂牌。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叶老师还拿出2万元成立了叶连平奖学金,在他的带动下当地政府、卜陈学校、社会各界人士,纷纷给予资助。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叶老师又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5000元无偿捐献出来。截止目前,已筹集善款17万余元,先后发放18400元资助了23名学子。
  其实,叶老师创办“留守儿童之家”并不是一时想法,叶老师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但他把所有的学生真的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谁只要有困难,他都尽己所能帮上一把。林苏妹上高中家庭困难,叶老师送上了500元;赵祖德考上大学,叶老师送上1000元。王文玲姊妹俩跟爷爷奶奶生活,他们的爸妈远在云南玉溪打工,每年春节在家里呆不了几天,临行前,王文玲爸妈找到叶老师,恳请叶老师代为管教孩子,叶老师说面对家长的如此信任,他怎么能推诿呢?今年已大四的江明月同学还清晰的记得:读初中时,自己的家离学校较远,上学放学来往很是不便。叶老师了解这一情况后,接纳她在家免费吃住两年,直到她考上高中。她妹妹江敏上初中后,同样吃住在叶老师家,她们都亲切的称呼叶老师为叶爷爷。2009年,江明月考上南理工时,叶老师还为她买了笔记本电脑,勉励她好好学习,诚实做人。
  这是一股我们常人无法企及的大爱,而留守儿童之家的创建只是爱的一部分展现而已。如今儿童之家已经成为叶老师生命中的最重要一部分。他把他全部的精力时间都放在孩子们的身上。从早到晚,从春到冬,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日,全身心的投入,无怨无悔地奉献。去年正月十一,叶老师在南京八一医院做了头部打孔引流手术,正月十四叶老师不听医生劝阻,执意出院,就这样他头上的线还没拆就回到了儿童之家。他说一来医药费太贵了,二来最重要的是留守儿童之家的孩子他割舍不下。
  很早之前,叶老就患有严重的白内障。组织上多次安排他开刀,治疗眼疾,但他担心手术失败再也不能站上讲台,一直就这么将就着。如今,为了留守儿童之家的孩子们,八十多岁的他每每批改作业都佝偻着脊背,眼睛几乎要贴在本子上,让人看了心里酸酸的,很不是滋味。但看过他批改作业的人,又无不为他严谨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折服,他依然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一个标点都不放过,有的地方还加上批注。这份认真,这份执着,感染着留守之家的每个孩子......
  86岁高龄的他总说:“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最大的心愿就是多活几年,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多干几年,我希望我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这句掷地有声、豪迈悲壮的话语,令我们感动,让我们动容,更油然而生敬意。2012年7月中国好人、全国德育先进个人、部级劳动模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优秀教师、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省优秀共产党员……”这些荣誉都比不过叶老师用爱从教的光辉人生。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真正“爱的教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严以律已、严以修身、做人要实、做事要实”的人生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