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非遗”
作者:陶兴玲
内容: 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三周年纪念日。近日,安徽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正式公布,我县运酒传统酿造技艺、戴氏正骨法2个非遗项目榜上有名。
运酒传统酿造技艺——古朴讲究,历久弥香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运漕酒。”来到运漕镇,闻着酒香就访到了佳酿的诞生地安徽运漕酒厂。
置身于窖池旁,放眼看去,每个窖池沉于地下,窖池的表面与地面平行,上面用麻包盖得严严实实。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这“五粮”,用传统酿酒工艺在窖池里发酵60天后,再与母糟拌在一起,上蒸锅蒸,再经冷却,清香扑鼻的酒就出来了。
酒厂的总工程师陈佐林带我们来到了酒窖里,一排排盖着红布的大酒缸,仿若电视里常演的酒肆一角,瞬间使整个屋子都有了年代感。陈佐林揭开身边一口大酒缸的红布,用汤勺舀了点分给我们品尝。“现在你们喝的是存放了一年的原浆酒,这个原浆酒有七十多度。”一听陈工程师说是七十多度的酒,我们的酒杯刚端到嘴边就停下了,迟疑着不敢尝试。看着我们的反应,陈工程师笑着说:“酒精度虽然很高,但是入口芳香浓郁,醇甜爽净,经过一年的窖藏,酒中的酸甜苦辣也都中和在了一起,达到了一个和谐的状态,透着一股优雅馥郁的香气,反而不会感到度数很高。”
就在我们品着这七十多度的原浆酒时,陈工程师又打开了旁边一个铝罐子,同样是用勺子舀了点出来给我们品尝。“这个是刚刚才出的新酒,还没开始窖藏,你们尝尝,和之前的那个有没有不同。”陈工程师说完,我们便纷纷对这份新酒展开了“考量”,从每个人品完微微皱起的眉头就知道,大家对新出的酒有点“失望”。陈工程师像是看出了我们的想法,她说:“新出的酒里会有稻子的味道,气味也相对偏冲、偏辣,这也就是为什么酒需要窖藏,经过了窖藏的酒,其中的各种成分达到了一个平衡,也就越久越醇香了。”
含山酿酒历史久远,其酿造业在清代就已经渐渐发达起来。运漕酒厂的前身是洪义泰糟酱坊,其生产的“大麦烧”酒、“五加皮”酒在裕溪河流域名闻遐迩,深受民众喜爱。总工程师陈佐林坦言,运漕酒厂以纯“五粮”传统酿造工艺酿酒,老窖池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运漕特曲”和“运漕粮液”曾双双荣获中国优质白酒精品称号;在泰国曼谷国际白酒博览会上“运漕特曲”曾被评为金奖,“运漕粮液”被评为银奖。
戴氏正骨法——手法独特,中药配方
戴氏接骨悬壶济世,200余年救死扶伤成千上万,口碑极好。怀着崇敬的心情,记者来到含山县东关镇,寻访了戴氏正骨法第六代传承人戴岚,听他们讲述家族一百多年的往事。
戴氏正骨法起源于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戴氏家族系名门望族,祖居含山县东关戴村。公元1854年的一天,两名身受重伤的太平军军医一瘸一拐地流落到了戴村,在戴家养好了伤,两名军医感念戴家救命收养之恩,又念戴家有行医治病的天分,便将平生所学治伤经验悉数传授,这使得戴氏伤科技术突飞猛进,享誉一方。
据《含山县志》记载:“戴氏骨疗法,以独特的手法,中药配方,结合运用小夹板,治疗筋骨损伤,恢复快,痛苦小;戴氏创造的雷火神针疗法,治疗筋骨损伤后遗症,腰肌内湿劳损有奇效”。祖传技艺,薪火相传,作为第六代传承人,戴岚可谓是如数家珍。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如今戴氏骨伤康复医院投入巨资新建了一幢2500平方米的骨伤康复大楼,并购置大批高端现代化诊疗设备,能开展骨科一类二类三类和部分四类骨伤手术治疗等疾患。“手术毕竟对人体的伤害较大,而传统的正骨法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治愈时间也可缩短一半。如今我们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就是为了有能力治疗更多的患者,使他们早日康复。这就是我的愿望,我也希望我的传承人可以一直坚持下去。”戴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