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以后,马鞍山的气温节节攀升,似火的骄阳炙烤着大街小巷,酷暑难当让许多市民不敢出门。当人们正舒心地“窝”在空调房中享受清凉时,城市的另一边有一群人却视高温天气为他们施工作业的黄金季节,头顶烈日,脚跨“火炉”,坚守岗位。
坚守:工地上的“父子兵”
大暑十分,上午九点左右,地表温度早已超过了40度。工地一角,来自丹阳镇的小伙董义超正顶着烈日进行外墙打胶作业,面对镜头这个90后小伙不禁有些紧张和羞涩。他告诉编者自己从事打胶行业已有三年多,自今年年初自己就和父亲来到马鞍山市区干活:“尽管现在天气很热,我们还是坚持把自己手上的活按时按量做好。”
用胶枪工具把胶打出来,对墙体进行密封,填缝,补漏,一系列娴熟的动作是小董每日做的最多的事,为了赶工期有时一忙就要八九个小时。“早上五点多就从丹阳过来了,上午做到11点左右,中午可以休息一会,下午三点继续开始干活,做到下午六七点左右。”董义超说道。
与小董使用机器打胶不同的是,一旁已经年近半百的父亲董胜永正在进行手工打胶作业。烈日下,早已被晒得皮肤黝黑的老董,额头上冒着汗珠,尽管衣服已被汗水粘在了背上,他仍旧一丝不苟地工作着,老董告诉编者对外墙打胶作业主要是为了防水,一条整齐的胶线可以覆盖住瑕疵部分,同时有效防止石材玻璃的脱落和壁纸的起敲。看上去简单,做起来却必须细致的打胶活儿,直至今日老董已经做了二十多年……
[page]
坚持:建设中的“边缘人”
在采访跟拍过程中,憨厚、乐观、坚持,是董胜永父子俩留给编者最深的印象。面对浑汗如雨的高温天气,老董父子俩却始终面带微笑的工作着,或许这样的酷暑对于他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有时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现在高温工地上也会煮绿豆汤给我们,发一些人丹等防暑降温物品。”
在董胜永父子打工的建设项目中,像他们这样的外来务工者有八九十人,80%以上都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然而像董义超这样的90后却屈指可数。在交流过程中,董义超告诉编者,自己的同乡人大多都在市区做些技术活,而从事建筑这类体力活的年轻人如今越来越少了。在谈及今后工作打算时,小董表示会继续从事打胶行业,或许子承父业是这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所坚定的方向。
几乎每天都与房子形影不离,却似乎又与房子遥不可及。当问及今后有没打算在城市购置一套房子时,董义超毫不讳忌地表示自己已经在老家买了一套房子,“二十万左右吧,等着以后结婚用。”董义超表示,尽管城市各方面条件虽然比农村要好很多,但像他们这种务工者能留下来安家立业的却不多,“市区房子太贵了,生活压力比较大。”
像董胜永父子一样,在马鞍山飞速发展的建设现场中,还有许多坚守在自己岗位的建筑工人们。他们是游离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地产“边缘人”,同时他们又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这个夏天,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金属的撞击声,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依旧穿梭在工地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