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管”系统运行一周年 给马鞍山带来新变化

作者:彭淑芳
内容:

  数字化城管系统到今年10 月17 日已经整整运行一周年了。一年来,经数字化城管系统处理完结的案件不计其数,城市管理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由单一部门管理向分工协作、协同处理模式转变,不仅“发现得了”,而且“交办得掉”、“处理得好”;案件平均办结率由年初的28%提升到目前的89.98%,数字化城管系统的优势日趋明显,也越来越显得重要。

网格化管理 建立高效的信息采集机制

  像往常一样,信息采集员张丹才骑着电瓶车来到了他所负责巡视的西苑路,在西苑路和马钢北路交叉口,他发现一处路灯灯罩破损,他用随身携带的“城管通”拍下了破损的路灯灯罩,随后将图片上传至数字城管系统平台并添加了案件描述,而像这样的程序他每天最少要重复4 次。“我所负责的范围大致为西苑路和马钢北路交叉口向周边一平方公里范围,每天穿行于大街小巷,主要负责发现辖区内违章广告、占道经营和公共设施缺失等。”张丹才介绍,“ 工作一年以来平均每天上报10条,所报案件最快的一天之内就能够处理落实。”

  数字化城管系统运行以来,像张丹才这样的信息采集员全市有100 名,他们分网格、分责任、分时段分布在我市77.8 平方公里主城区区域内。与此同时,市区主要干道、路口还设立了共300 个视频监控设备,对城市管理情况实时监控,信息采集覆盖了主城区地面、水体和空中。继2013 年8 月份试运行,同年10 月17 日系统正式运行以来,数字化城管系统使城市管理全天24 小时在“作业、管理、执法、监督、评价”五个环节有机衔接,使城市管理问题处理时限直观化、处理过程可视化、考核结果明确化,形成了完整的数字城管运行体系。

  2014 年8 月,数字化城管中心共采集上报信息9337 条,其中着重采集了生活、建筑类暴露垃圾2124 件,占22.75%;占道经营、出店经营1785 件,占19.18%;违章设置各类广告及广告破损1659 件,占17.77%;道路破损、乱堆乱放、井盖缺失、线缆下挂等1245件,占13.33%。上述四类城市管理信息共占当月信息总量的73.03%,其他重点采集的城市管理问题信息还包括公共设施损坏、车辆抛洒、沿街晾晒、私搭乱建、停车占道等。“这一年来,平均每天接到上报案件450 件左右,每月派遣任务4600 件左右,办结4000 件左右。”市市容局管理科科长杨桂平介绍。

打通“最后一公里” 建立畅通的问题交办机制

  离开了西苑路与马钢北路交叉口,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来到市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在监督指挥中心的办理中心,记者看到了刚刚由信息采集员张丹才上报的案件,办理中心的办理员在查看案件描述及图片后,根据权责将该案件派遣至雨山区办理。“这时候雨山区那边的系统就会提示有新案件需要反馈,我们有明确的反馈时限,能够确保案件及时准确派发到位。”办理员向记者介绍。

  为畅通问题交办机制,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中心配合协调市社建办和两区进行网格平台与数字化城管平台对接,着力解决系统运转“ 最后一公里”问题,各区、各部门根据数字城管下派问题的性质,再指定专门单位处理并反馈。同时,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水平,通过系统的培训,案件初次派遣差错率由初期的10%下降到了0.67%。

“处置通”使用 建立快捷的处置督办机制

  案件派遣后如何监督办理,保证办结率?面对记者的提问,市市容局管理科科长杨桂平称,在市、区两级平台完成数据对接的基础上,花山区、雨山区将终端设备“处置通”设备配发到现场工作人员手上,数据实现即时交换,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们采取电话督办、去函督办、会议督办、上门督办等多种方式,全力推动整体案件办理水平,案件平均办结率由初期的28%提升到目前的89.98%。”杨桂平介绍,“我们还建立了全市数字化城管工作交流平台,加强对一些确权疑难问题研判。”在交流平台上,21 个责任单位对照自身责任范围,对相关问题设施进行主动认领,从而改变了以往边派遣边协调的方式,减少了案件的流转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不仅如此,我们还建立了会商机制,进一步确权确责,并加快对公共设施的统一确权。”

  为了更好地督办案件,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定期在《马鞍山日报》专门版块上通报数字化城管月度考评情况,并实时更新皖江在线网站上《马鞍山数字化城管系列报道》的相关内容。“目前,我们基本能主动发现、及时受理问题,但在精细化管理和部门联动上还有不足。这就需要加强与各承办单位的沟通协作,特别是要共同研究如何在已有的制度和机制内,共同推进‘大城管’格局。”杨桂平介绍,“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提高案件办结率,制定数字化城管考评办法,通过对考核结果的运用提高各责任单位的责任心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