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关镇:着力夯实“四个一”架起民意“信息桥”

作者:陶兴玲
内容:

  昭关镇党委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把袁冲新村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地打造,以零距离沟通、零距离服务,取信于民,着力夯实“四个一”,架起民意“信息桥”。
  成立一个村级理事会。袁冲新村由原先7个自然村拆迁安置而形成省级美好乡村示范点。通过召开7个村的村民代表会议,推选产生1名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3名理事。理事会组成人员要求作风正派、公道;为人诚信、忠实;工作认真负责、公正公平;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受群众拥护,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望的人担任。理事会负责村内治安、卫生、协调、宣传等事项,村民对新村建设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可以通过向理事会反映,并进行协调处理。
  设立一个驻点办公室。基地利用袁冲新村为民服务中心一层100平方米的办公室为办公场所,配备电脑、桌椅等办公用具,褒北村两名村干部长期驻点办公,新村理事成员、镇班子成员轮流坐班,及时宣传政策,收集民情,畅通诉求渠道,为民排忧解难。
  构建一个民情收集站。为听百姓心声,解民生大事,筑社会和谐,基地以人为本,建立“民情收集站”,让群众有固定场所和渠道反映情况和问题。基地办公人员及时对民情逐一梳理,加以解决,并建立台账,实行销号制,重大问题及时上报备案,并及时补报最新情况,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同时组织理事会成员为民情巡查员,让他们当起民情民意的收集员、基层矛盾的化解员、民生业务的代办员、法规政策的宣讲员。
  制定一套服务长效机制。基地结合实际,推行“全程代理户户通,为民服务零距离”优质服务,进一步优化服务模式。为民服务项目整合国土、计生、民政、户籍等服务,办事流程上墙。需准备的资料,办结时限一目了然。群众办事只需要到基地办公场所提供办理事项所需资料即可。以实实在在的举措缩短了为民服务的距离,做到让群众办事不跑冤枉路不绕弯路。以温暖贴心的服务,赢得群众的认可,形成了“群众张嘴——干部跑腿——群众满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