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含山县“农民文化乐园”成为农民精神家园

作者:彭淑芳
内容:

  每当夜幕降临,马鞍山市含山县褒禅山园区小冯村等3个农民文化乐园的文化广场开始热闹起来,聚集的村民们有的跳广场舞,有的锻炼身体、有的打篮球等。村民们说,以前想开展活动但是没场地,现在文化乐园提供了好场所,自从有了文化乐园,喝酒的少了,健身的多了,打麻将的少了,学跳舞的多了,吵架的少了,学习的多了,文化乐园成了村民们离不开的好去处。

  近年来,随着美好乡村的建设发展,农民的人居环境和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然而精神文化生活却因种种原因显得薄弱。2013年8月开始,含山县在褒禅山经济园区小冯村、环峰镇祁门村、陶厂镇南周村三个省级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开展省级农民文化乐园试点工作。为打造这一惠及基层百姓的文化民生工程,该县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了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成立了县委书记挂帅的高规格领导组,加强领导和投入,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开展。通过农民文化乐园建设,搭建了文化平台,整合了文化资源,培育了文化队伍,丰富了文化生活,将农民文化乐园打造成农民精神家园。

搭建平台整合文化资源

  含山县以文化乐园建设为载体,将原先分散的农家书屋、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体育健身项目等文化资源聚集整合,通过新建和改建利用,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村文化活动综合场所。农民文化乐园按照“一二四四”(一场两堂四室四墙)的框架来建设,“一场”即室外综合文化广场(包括露天舞台),“两堂”即建一定规模的礼堂(含有室内舞台)和讲堂,“四室”即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室、文化活动室、农村广播室,“四墙”即村史村情展览墙、民风民俗展览墙、崇德尚贤展览墙、美好家园展览墙。

  为做好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该县加大投入力度,在前期美好乡村建设投入基础上,县拿出150万元,按每村50万元拨付建设启动资金,各相关镇(园区)加强投入,结合省市配套资金,目前总投入达640万元。按照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的原则,试点村经过认真规划和现场论证后,于2013年9月开始动工建设。目前,小冯村建成了360平方米的集“两堂”、“四室”等于一身的文化活动中心,26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广场和面积为96平方米、化妆间为40平方米的室外舞台。祁门村新建了约350平方米的“两堂”,整合原有村部办公室为“四室”,在村中心新建了约1200平方米室外广场和舞台。南周村新建“两堂”、“四室”等在内的面积约740平方米的综合楼,1100平方米的广场和90多平方米的舞台。试点村还建起了文化活动理事会,带领村民开展各项文化活动。

“文化输血”转向“文化造血”

  2014年1月,由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联合主办,安徽演艺集团承办的“我们的中国梦——2014年农民文化乐园慰问演出”分别在含山县3个文化乐园试点村开展演出,舞蹈、歌曲、器乐、黄梅戏等,一个个精彩的表演让前来观看的乡亲们乐开了怀,有村民说“节目很精彩,很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希望多过来表演表演,让大家多看看热闹。像这样的专业的队伍来我们村演出还是第一次,今天看了一下,确实水平很高。”

  在陶厂镇小冯村,59岁的村民李晓莲有了一个特殊的身份——演员。作为南周村舞蹈队的一员,她和其他9个村里的女同志生平第一次站在村里1米多高的舞台上,参加县里组织的广场舞比赛。她激动地说:“今天第一次登台表演,感觉和在下面跳就是不一样,没想到我成为演员了。”含山县通过开展送演出下乡、送春联下乡等活动,让村民们零距离感受到文化艺术熏陶。

  在“送文化”下乡的同时,该县更注重“种文化”入土,变文化“输血”为自身“造血”,打造本土文化。该县出台乡土文化艺术人才培育办法,创作反映大建设、大发展以及维稳等题材的文艺节目并在文化乐园演出。如县文化馆组织新编含弓戏《丹桂情深》并到村开展演出,该戏是以马鞍山市“中国好人”杨蓉割肝救母的事迹为创作原型,将割肝救母的感人事迹搬上舞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全县部分文艺骨干组成文化活动指导队,成立了三支素质高、责任心强、热爱文化文艺工作的志愿者队伍,为村民提供文化志愿服务。含山木兰协会就主动担负起小冯村村民文化活动培训指导工作,多次派出志愿者帮助培训村民舞蹈,并带出一支由王娟、汪才红等约20人的舞蹈队。各试点村在帮扶指导下,纷纷组建了舞蹈队、篮球队、少儿合唱团、龙灯队等村民文化队伍。含山县分别在3个试点村开展了“传承民俗,追梦乐园”春节民俗系列暨广场舞展示活动,共有5支民俗表演队和12支舞蹈队近200名演员参加,民俗队伍表演的舞龙灯、戏蚌精等扎彩表演和村民舞蹈队的表演展示,引来本村和周边数百人前来观看。让村民由台下“看客”变为台上“主角”,极大提高了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结合本土打造“一园一特”

  因地制宜建文化乐园,因势利导彰乐园特色,含山县注重结合文化乐园试点村特色打造“一园一特”。在小冯村,注重利用原有的冯氏宗祠、汪氏宗祠两个祠堂,和村内县级文物保护项目逾百年的古井、古柳树加以环境整治,打造特色景点;对村民形成的在祠堂内调解村民纠纷的特点,祠堂相当于家族的议事堂,将祠堂文化融入到文化乐园中去,打造幸福和谐人居环境;组建村里的龙灯队,重新让传统的文化资源焕发活力。在祁门村,素有“麻油之村”的美誉,针对村内民营企业较多和发挥油脂产业园的聚集作用,将文化乐园广场舞台建在村中心,为企业职工和村民提供良好的业余活动场所,发挥试点村的文化辐射作用,同时结合距离含城较近的地理优势和美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逐步将中心村打造成县城的卫星集镇。在南周村,由于外出务工人数较多,文化乐园的建设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提供了文化活动平台;结合省级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规划,逐步扩大中心村的文化辐射和人口聚集力;同时结合全国文明村创建,进一步打造环境优美、文化丰富、乡风文明的生态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