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横江丝画”创始人孙传林
1月19日,在横江手工艺术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横江丝画”创始人孙传林正一手拿着剪刀,一手拿着镊子,小心翼翼地将丝绵粘贴到画板上。这幅名叫《狮王》的丝绵画在孙传林的精心创作下,不久即可问世。
自1986年从事丝绵画创作以来,孙传林创作了不知其数的作品,其创作的《齐白石》、《爱因斯坦》、《孙中山》及《奥巴马》等一系列人物肖像画,惟妙惟肖,得到业内人士认同。其中,《我们的总理》还获得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这些成就的取得,既与他多年来的坚持有关,也与其深厚的绘画基础密不可分。
融会贯通形成独特艺术风格
孙传林出生在马鞍山濮塘山区,濮塘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无形中滋养着孙传林身上的艺术细胞。祖辈务农的孙传林,从小就喜欢画画,对纸笔有着特殊的偏爱。山村缺纸,孙传林就把香烟盒展开抚平了作画,凡能见到的连环画、小人书,他都反复描摹。他能静静地看濮塘的苍松、翠竹,纹丝不动;看天空云卷云舒,若有所思。
上学之后,不论功课多忙,孙传林每天都要画上几笔。初中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与画画有关的竹木雕刻专业。这期间,他又离开家乡到黄山太平工艺美术厂求艺,得到竹木雕刻大师孙凤吉的真传,学得一手雕刻功夫,成为孙凤吉的得意弟子。
1986年,马鞍山兴起了丝绵画,这引起了孙传林的极大兴趣。他便投身丝绵画创作,成了马鞍山洪滨工艺美术厂的一名工人,由于他有较扎实的美术功底,有对工艺美术的特别感悟,因此他学习进步飞快,不久便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几年后,孙传林已经不满足于在企业里按部就班地机械式的作画了,这与他不时涌动的创作激情产生了冲突,艺术创作需要宽松自由的环境,孙传林需要更大的自由空间。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探索,而探索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他钟爱的艺术创作事业。他开过花店,办过广告公司,当过送奶工,有时还兼2份工作。有钱了,就走出马鞍山,如饥似渴地向大自然、向名人高士汲取艺术营养,广泛接触和学习多种工艺美术技艺。没钱了,再去打工攒钱。就这样,他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但他的艺术却逐渐成熟起来,先后学习和掌握了丝绵画、漆画、漆艺、竹木雕刻等多种工艺美术制作技艺,并将这些技艺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硕果累累创作路上永不停步
2007年11月22日,浸淫丝绵画20余年的孙传林终于有了自己的公司——马鞍山市横江手工艺术品有限公司,而且还研究出一套全新的制作技术系统“复加式丝绵画的制作方法”,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这下,孙传林可以在丝绵画领域大显身手了。
“我要把‘丝绵画’制作艺术推向顶峰,把‘丝绵画’打造成为马鞍山最靓丽的城市名片。”孙传林信心十足地说道。
业内人士都知道,丝绵画制作技艺的高端在人物肖像画上,把握人物形准就已很难,把握神准更是难上加难,且制作人物肖像,费工费时,又无法进行批量生产,从企业效益考虑,做人物肖像画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到目前为止,马鞍山能完整制作人物肖像丝绵画的人寥寥可数。在这寥寥可数的人之中,孙传林是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孙传林抛却经济利益的束缚,以艺术心态投入创作,创作出了多部让人叹为观止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为孙传林挣得无数荣誉的同时,也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据了解,上海一集团公司总裁一下子就向孙传林定做了4幅名人肖像作品。
这几年来,孙传林几乎每年都有作品在国内各项大赛中获奖,奖项包括了中国工艺美术界的最高级别奖——“百花奖”金奖、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等10余个大奖。2010年4月,孙传林还被全国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工程授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称号。
艺海无涯,学无止境。一个个原创作品的诞生,见证了孙传林在丝绵画艺术创作道路上永不停步的决心。孙传林正以丝绵为载体,在实现自己“中国梦”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实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