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志愿者群体
作者:nancy
内容:
近年来,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工作成绩斐然,捐献样本志愿者队伍人数已经由2010年的1000人上升至3600余人,累计实现15名造干志愿者成功捐献,占安徽分库捐献总数的22%。2014年我市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唐尚芸、韩呈兵、李宁、刘灵、朱琳、刘国栋6人在他人生命垂危之际,勇敢地伸出臂膀,捐献造血干细胞,谱写了一曲曲人间大爱的赞歌。作为红十字志愿者,他们用行动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文明城市马鞍山文明市民的精神风貌。
唐尚芸:我市首位女性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014年1月9日上午,唐尚芸成功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捐献的造血干细胞被即刻送往重庆,挽救一位37岁急性骨髓系统白血病患者的生命。
唐尚芸说:“作为一名捐献志愿者同时也是医护人员,能够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别人,我感到很开心。这个社会需要爱心的传递,也希望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为人民的健康做出奉献。这是一次生命的旅程,也是一次爱的旅程,生命相髓,我的干细胞使那位白血病患者获得了重生。这次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在人类与白血病病魔的较量中,爱心是多么的重要,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
韩呈兵:造干捐献者中的献血冠军
韩呈兵是市献血志愿者协会的优秀志愿者。15年不间断参加无偿献血,累计献血量6800毫升,其中血小板17个治疗量,获得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表彰。2月5日,韩呈兵还为我市一位患者应急捐献血小板。为了确保韩呈兵有更充足的休养时间,中华骨髓库安徽分库将原定约请他2014年2月20号奔赴合肥的计划延期。对此,韩呈兵表示“毕竟救人最重要”,希望可以按原计划4月8日捐献,充分展现了马鞍山市民良好的道德风范。
李宁:一波三折捐造干 矢志不渝爱心路
2009年4月,李宁接到中华骨髓库配型成功的电话。当工作人员了解到他腿部受伤正在养病,告知他不能捐献。李宁感到很懊悔,此后的几年,他一直期待中华骨髓库能再打来电话。2013年10月,李宁又接到初配成功的电话通知,但捐献前体检报告显示其轻度脂肪肝、转氨酶偏高,不适合捐献。于是,李宁开始戒酒和瘦身计划,1个月后,李宁体检合格。
2014年6月23号,李宁妻子马晓带着孩子隔着医院玻璃窗深情注视着正在接受造血干细胞血液采集的丈夫李宁。只有她最了解,为了实现这一天的成功捐献,丈夫付出了多大的坚持和努力。
刘灵:希望受捐人妹妹好好的
刘灵是她多次参加无偿献血,目前累计献血量达2300毫升,2009年一次献血时加入中华骨髓库。
2014年4月11日她得知初配成功,之后采集高分辨血样,到捐献前体检,再到收到患者加急申请,整个过程刘灵没有半点犹豫,甚至都没有咨询什么。在欢送会上刘灵说:“我没有宽裕的收入,但我愿意用自己的一份爱心和热血去帮助需要帮助的病人。如果说,一点疼痛和不适可以换来一个鲜活的生命,我是不会推辞的。”
得知对方是位1979年生的女性,刘灵说:“她就是我的异姓妹妹,希望她好好的。”这种淡定是她那朴实柔美的心灵写照。
朱琳:皖苏同龄女孩间的爱心传递
2014年9月28日,90后志愿者朱琳顺利完成捐献。她所捐献的造血干细胞随即护送至江苏徐州,救助一名同龄90后白血病患者。
朱琳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一直热心公益事业,多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无偿献血400毫升后不久,朱琳得知初配吻合。她毫不犹豫地参加并通过高分辨配型和体检,终于等来中华骨髓库具体捐献日期的通知。一路走来,她为患者捐献爱心和点燃生命希望的初衷从未改变。朱琳,一名90后医务工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刘国栋:90后小伙 续写生命的缘分
刘国栋,是一位90后退伍军人。2012年10月,他参加无偿献血,随即加入中华骨髓库。2014年8月,他接到初配成功的通知。刘国栋说,“即使自己和患者没有血缘关系,可是在茫茫人海中可以配型成功,也是一种缘分。我会尽我所能去帮助他。”刘国栋捐献对象是江苏徐州一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