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住房方面发生的变化,说说我搬的四次家,就足以印证了。”今年82岁的刘老先生,说起新中国成立60年来自己住房的变化,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20世纪50年代末,刘老先生和妻子响应国家支持内地建设的号召,举家搬迁到马钢。马鞍山那时生活水平普遍很低,特别是住房相当紧缺。他说,他家的第一个住房是在老市里的东宿舍,一排排平房是专门为从外地来马工作的家庭新建的。母亲、我、妻子、两个孩子,一家三代同堂,分到了一户里外间的平房,有20平方米。户与户之间的顶是相通的,户与户之间的墙是用芦席糊上泥巴再用石灰粉白的,泥土地,没有厨房、卫生间。用自来水要跑100多米远,几十户人家用一个公共水龙头。就这样,当时在马鞍山也是不错的住房。
20世纪60年代末,情况发生了变化。刘老先生说,单位照顾他,在花山朱家岗分了一套三间带厨房、水泥地的砖墙结构的平房,有40多平方米,一家三代6口人住,每家都还装了一个小广播。这比在老市里的东宿舍要宽敞许多,也不会打个喷嚏家家都能听得到了。虽然没有卫生间,但有了一间2平方米的厨房,用公共水龙头也就是5米远。这一住就是15年。15年间,为改善住房条件,方便百姓生活,市委市政府、马钢投入大量资金,加大对住房的改造力度,每家每户都自来水进户,再不用风吹雨淋。最让老百姓高兴的是用上了管道煤气,再不用拉着板车跑数十公里去买煤球,也不用天天一大早起来就生炉子。
改革开放后,为改变百姓住房困难,政府加大了旧房改造力度,建造了一大批新房。有的是单位集资建房,有的是买地自建新房,有的是城市规划拆迁建房。刘老先生说,他在桂花园分到一套80多平方米的二室一厅住房,有阳台、厨房、卫生间。一家人开心得不得了,请木工师傅做了方桌、大衣柜、写字台、五斗橱。新房地上还铺了塑料地板。家里买了洗衣机、彩色电视机。
20世纪90年代,住房变化是一天一个样。刘老先生说,他享受福利分房,只花万把块钱就买下了桂花园的房子。他和老伴也都退休了,这时房子已经市场化,可以买卖了。他和老伴一商量,花钱买了一套三室一厅近100平方米的房子,有了一间单独的书房。他精心构思,装潢房子,买了全套家具,终于有了称心的家。这些年来,他搬了四次家,是越搬越好,越搬越开心。他喜欢站在家门口的佳山之巅远眺马鞍山城,到处新房林立,高楼耸立,绿树成阴,一个美丽崭新的城市展现在我的眼前。
相关链接
我市近年来通过不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住房分配新体制,放开搞活住房二、三级市场,大力发展住房金融,采取宽松的税费政策,个人住房消费全面启动。几年来,通过房改的不断深入,全市已出售公有住房9.6万余套,面积近600万平方米。1999年底,随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停止,马钢等一些大的企业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实施了住房分配货币化,个人已成为住房市场消费的主体。1990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8.76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