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从当涂县获悉,该县始终坚持“政策扶持、科技创新、龙头带动、转型升级、转移就业”五轮驱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6万元,增长15%,连续九年位居全省县级首位。
该县始终坚持把政策扶持作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激发农业生产活力的有效手段。自2008年起,先后制定出台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政策性文件,对加速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农业品牌等方面实施奖励,并建立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拿出300万元,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更多地让农民享受全县改革发展的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自2007年起,分三年全部减免农村水利工程费,全部由县、乡两级财政承担。全面落实惠农补贴,及时、全额地将惠农补贴资金打卡发放到每位农户。
把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农民生产技术、增加农民生产效益的主要路径。引进国内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研发了生态养殖技术,并被总结为“当涂模式”,写入大学教材,在全国进行推广;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研发水稻新品种引育和高效生态模式,培育了优质高产抗病粳稻新品种15个,亩增效益200元。为不断提升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从全县选派127名农业科技人员担任科技特派员,全面推进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与种养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优秀村组干部等开展结队帮扶,上门给予技术指导。
把龙头带动作为引领农民生产、带动农民增收的根本方式。截至目前,共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9家、市级17家。同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原料生产基地55万亩,订单带动农户9.8万户。另一方面,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160家,社员发展到9151人,带动农户4.4万余户。
把转型升级作为调整农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主要抓手。以建立优质基地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经营规模化。建立优质粮油、生态水产、规模禽畜、绿色蔬菜、特色林果等11个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总面积达30万亩,带动农民1.5万余户。以创建示范园区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成功创建省部级河蟹标准化养殖示范区3个、国家级优质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1个、国家级奶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区1个和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1个。
把转移就业作为优化农民收入结构、增加农民工资收入的重要保障。强化培训,不断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共建立县级新型农民培训示范基地18家,共开展13个工种358期培训,培训人数达2.49万人。另一方面,多措并举,全力搭建农民转移就业平台。截至目前,转移农村劳动力20.6万人,其中就地转移10.5万人,外出务工10.1万人,转移就业率达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