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拆出美好新生活

作者:孙军
内容:

  2010年4月18日,宁安城际铁路马鞍山段正式开工。

  花山区霍里街道前进村中西村民组王长林家的房子,就位于马鞍山站前广场建设选址处。

  “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舍不得呀!”今年63岁的王长林,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63年,对这片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

  “想来又想去,想去又想来,我们应该支持。政府做了这么多的工作,目的和我们想的也是一样的——让将来生活得更好!”2011年5月,王长林作为该项目首批征迁户之一,离开了故土。

  正如王长林所说,从2010年开始的征迁拆迁三年攻坚战,有力地保障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在征迁拆迁过程中,县区、新区和开发园区等征迁主体单位做到了阳光操作、有情征迁,做到了发展与民生同步,在城市跨越发展的同时,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新的改善。

  征迁拆迁圆了安居梦

  3月6日,久违的太阳露出了难得的笑脸,阳光洒在微山花园4栋105室的客厅里,李传和开心地笑了。

  李传和,雨山区佳山乡印山村范庄村民组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命运对于他来说是不幸的,老婆和三个孩子都有智力障碍,家里生活来源全靠李传和种地和打零工,一家五口挤在60多平方米的简陋房子里。

  在雨山区实施的超山花园廉租房项目征迁中,李传和的命运迎来了转机。按照政策,雨山区在给予李传和一家征迁补偿后,考虑到他家的特殊情况,与市相关部门协调后,提前将他们安置在了微山花园,没让他们在外漂泊一天,并为他的三个女儿申请了大病救助资金。

  “房子大了,住得也舒畅了。”虽然生活艰辛,但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李传和依然信心满怀,“这要感谢政府的有情关怀。”同雨山区市民相比,老城区金家庄区市民可能对征迁改变自己居住环境的感受更深。沿着城市记忆里最早的主干道之一——金家庄区长江路一路前行,我们看到的是一堆堆瓦砾,踏过泥泞的道路,随处可见泥墙黑瓦的平房、筒子楼、单面楼,这就是山鹰纸业80万吨造纸项目征迁现场。

  这里的住房大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随着时代变迁,居住环境逐渐恶劣,生活配套设施十分落后。晴天是漫天的灰尘,雨天水就灌进屋里,进院要穿雨鞋,出门要过“沼泽”……更有人戏称,如果在这里拍摄解放前的影视剧,连布景都可以省了。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已成过去,很多破旧不堪的筒子楼、小平房都被列入拆迁范围,等着他们的将是新房、大房和配套设施完善的安置小区。

  沿着幸福路一路往江边走,转了个弯,恒兴路沿线豁然开朗,昔日最大的城市棚户区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崭新的居民楼。这里就是梧桐雅苑——原金家庄区交通村危旧房改造项目,也是数千棚户居民的新家。

  2012年1月1日,金家庄区彭山社区居民杨兰红和老伴终于如愿以偿,住进了两室两厅一厨一卫的新房子。

  “住上这样宽敞明亮的新房就像在梦中。”杨兰红说,以前家里只有两间小平房,加上一间加盖的小厨房,总共才45平方米。而就在这样的房子里,今年62岁的她和老伴蜗居了40多年。由于房屋年代久远,经常是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最让杨兰红伤心的是,每年过年子女回来看望他们也没多余的房间,想留孩子们住一晚多陪陪他们都不行。

  伴随着危旧改项目的实施,老城区实现“幸福”转身。据金家庄区副区长沈春霞介绍,自2010年以来,该区对昭明、卫东、北庙、安江等地区的危旧房实施改造,改善了3400余户居民的生活条件,“我们力争再用两至三年时间,‘消灭’全区的棚户区,圆百姓一个安居梦。”

  征迁拆迁让越来越多的征迁户圆了安居梦。

  翠螺山下,长江岸边,总计1万套的九华万家花园已展露芳容,这里将建设成为马鞍山规模最大、档次最高、配套最全、环境最优的居民集中安置区,同步配套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等公用设施,让广大居民切实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安置小区内还将建设一个东吴文化公园,居民不出小区就能健身、休闲。

  从九华万家花园,到鑫福花园,再到高山、乔山……一栋栋安置房拔地而起。据市住建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市共有5076套廉租房竣工,实施了廉租住房补贴第六次“扩面提标”,完成廉租住房保障总户数9776户;开工建设33642套安置房,并竣工5979套;完成4个危旧房改造项目,11个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加速推进。2011年,我市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1 . 45万套,完成廉租住房保障总户数12562户。截至去年底,我市累计开工建设安置房4 . 1万套,竣工交付2 . 3万套,基本实现2011年初提出的“力争让过渡期满18个月的征迁户在春节前搬入新居”目标。2012年,我市还将新开工建设安置房1 . 7万套。

  征迁拆迁开启新生活

  一批征迁户伴随着城市的征迁拆迁,在实现了安居梦想的同时,改变了自己生产生活方式,开始了美好的新生活。

  慈湖乡农民卢瑞兰,在自己的土地被征迁后,在金家庄区组织的一场被征地农民专场招聘会上,与一家服装加工企业达成了用工协议,她非常高兴:“想不到地被征后,政府不但为我们建了安置房,还给我们送来了工作。”

  正如卢瑞兰所说,我市在征迁拆迁过程中,在让被征迁群众“安居”的同时,一直把“乐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据了解,目前,我市已建立了以各级人力资源市场为载体的农民就业服务平台,全市近600个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基本建成,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就业、培训、社保、维权等服务,真正做到城乡无缝对接、无差别服务,通过改变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太仓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秀凤介绍说,目前,全村有300多人在示范园区上班,村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悄然转变。他算了一笔民生账: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8600元增加到去年的11600元;女性年满55岁,男性年满60岁,就能直接享受失地保险;还有学生免费午餐全由园区出资等。

  在为被征地农民就业服务上,示范园区更是出台激励政策,用补贴企业的方式,鼓励园区企业招用被征地农民。46岁的王彩凤,在芜湖一家企业打了9年工,工资也已涨到了2500元左右,但是离家太远,交通不便,每天往返有几个小时都浪费在路上,尤其是爱人患有重病,没有时间照顾。2011年7月10日,她得知家门口的美格尔招工,就报名应聘了,不仅工资比芜湖高,一个月可以拿到3600元,还可以照顾家里。王彩凤说,今年,她又把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叫回来上班,一家人团圆了。王彩凤还告诉记者,自从园区的企业开工投产后,有许许多多在外地打工的人,纷纷回到家门口企业上班,离土不离乡,种田务工两不误。据统计,目前我市农村转移就业规模达48万人,其中本市就地就近转移就业18万人。

  在广大被征地农民“安居乐业”的同时,我市还不忘给他们织就一道保障网,为所有被征迁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新农保等社会保险。78岁的金家庄慈湖蔡村村民鲁廷龙老人由衷感慨:“人上了年纪,最怕没有保障,政府帮我们被征迁群众办了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后,解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我们每个月都能拿钱,随着市里经济条件越来越好还涨钱,这真是为老百姓办实事啊!” 

 

 

(来源:马鞍山易房网  www.0555yi.com   马鞍山  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