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改革建议,促进公办民办良性竞争

作者:masok
内容:
以前成功一家独大,好的生源全部被成功挑了,其他学校肯定考不好。
最近几年教育改革,设立了指标生,凭着指标生,公办学校也能招到一些优质生源,慢慢的公办学校渐渐好了起来,这本来是个好事,这样确实促进了公办民办的相互竞争。
只是由于今年成功考的成绩不如往年,而公办学校在指标生范围内考的太好,8中、7中、二实与成功分数差距太大,所以引发了太多人不满,如果差的分数在10分以内估计就不会有这些抱怨了。
不过750多的公办学校考生进不了二中确实是教育局的失策,所以匆忙间又出台了2018年新生2021年质量指标以当年中考成绩为依据,让人的感觉像是补膏药似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好好的全局规划规划。
这里提几点初中教育建议,说的不对之处,请多包涵,欢迎板砖。
第一:促进中学优质生源的均衡。
既然促进教育竞争,当然公办民办良性循环,不能民办吃肉,公办汤都喝不上,反之亦然。
公办学校既然承担了学区内差学生必上的义务,也应该有好学生选择的权利。可以设立提前计划招学区内的学生20%(30%或者50%?一般来说,好学生坏学生也就20%左右比例吧),剩余的再和民办一起报名录取,后续程序一样。
民办学校既然不收取附近的差学生入学,理应好学生挑选迟后一步,等公办学校提前批次招完再同时报名录取程序。
公办民办同时报名,2天报名。也别到学校报名了,直接到计算机房报名,弄几个报名点,每个报名点派教育局审核人员审核资质,同时监督招生过程,报完名单直接打印出来。民办50%摇号,50%自主招生,公办直接录取。第3天民办直接摇号,交钱。第4天民办自主招生,交钱。第5天公办罗罗剩余没上到民办的学区内学生录取。第6天或过几天公办招无学籍,跨学区的等等。
第二:促进中学师资力量均衡,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民办学校有民办学校的灵活性,老师水平高,待遇自然高;待遇不好,随时可以走人。当然民办学校肯定是压力大,教育局可以监督学校对老师福利待遇的规定。民办学校挖公办学校的人才都两相情愿的事,教育局只要平衡两者就可以了,促进两者公平竞争,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升。
公办学校有公办学校的稳定性,如今年代,企业说倒闭就倒闭,一年两个假期,铁饭碗福利可不是吹的。不过,稳定性自然也就产生了懒惰性,躺在福利上不干活,或者课上不讲,课下讲,收取补课费。为了促进公办教师的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实行工资、绩效差距拉大,水平高的,业绩高的绩效奖励大(优秀班主任,可以一年奖励10万以上,这样才有干劲)。不好好教、混事的或者外面私自补课的绩效奖低低的直至处分开除,没有新鲜血液哪能搅动一滩浑水。如何激发公办学校教师的主动性才是教育局干的正事。
第三:优质高中要有最好的生源。
优质高中要有最好的生源,不然我们离其他城市的水平越来越大了!二中,红星要均衡,一家一半的优质生源。当然在达到二中,红星均衡前,还是要考虑目前二中是最好的高中。那自然要收取最好的学生。
以中考成绩来决定二中升学不利于促进学校平衡发展。往往会产生一家独大,千人挤独木桥。根据成绩确定一定数量指标生还是可取的。只是不能像今年那样以太早的数据为参照,不然就会闹笑话了,并且也不利于二中的进步。
可以考的好的学校多招几个,考的差的少招几个。分数差距不能太大,比如,二中预录取80%的人数分配到初中学校,20%,根据初中成绩录取,这样就不会产生高分没被录取现象了。
今天就写到这里!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本主题由 嫣婷 于 昨天 19:32 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