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菊盛开、桂花飘香的九月,在无尽的憧憬中,我们来到了孔梦之乡——山东。 生于大江之北、居于江南小城的我,自幼便陶醉于水润的草、枝繁叶茂的树林,更有那碧波荡漾的湖泊,潺潺而行的小溪......长期的生活习性,使我想当然地认为,山东亦是如此。
列车驶入了山东地界,倏忽而过的窗外,时时可见并不高耸的山峰。山坡上,裸露的岩石举目皆是,山坡上的树是稀疏的,与南国茂盛的常青树相比,这儿的树显得是那么瘦小,犹如营养不良的孩童,在风中左右摇摆。没有纵横交错的水渠,没有广袤的平原,被山与田埂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土地上,种植的也许是高粱、也许是其它什么作物,但断断不是江南的水稻。天是灰的,依稀可见蓝天、白云,虽不如瓦蓝瓦蓝的故乡天空,但也远远不是雾霾遮天、行人掩鼻而行。
伴随熙熙攘攘的人流,我们到了出站口。委实说,刺鼻的厕味让我顿生不快,如厕后的感受更是苦不堪言。济南,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的省城,在我的印象中,应该是座洁净儒雅的城市。这儿的火车站,与南京南站相比,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单单从卫生的角度而言,甚至也不如我们的大马鞍山东站。
出站处,济南的几所大学安排的同学们过来迎接。大学生们每人手举着一张学校名称的粉红色的纸张,在人流如织的火车站出站口,显得是那样的毫不起眼。若你稍不留意,是一定会错过这个机会的。不知这是不是勤俭办学使然?26年前的九月,我上的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大学。车站之地,学校迎接的同学拉起了横幅、举起了牌子、播起了欢迎曲......其迎接新同学的热情溢于言表,以至于多年以后,我的老父亲每每回忆起送我上学的场景,还屡屡喃喃道,你们学校真好啊!
校园里,那参天的古树、古色古香的楼宇......见证着百年名校的发展轨迹。那水泥的河堤,陡峭而光滑,就是南国的爬山虎,也未必能攀登而上;那淙淙而下的溪流,或许仅仅能没过孩童的脚踝,溪底的泥沙,在夕阳的照射下,漫射出道道黄色的光芒......
校园里,“热烈欢迎2018级新同学”几个横幅,缺失了彩旗与音响的映衬,显得是那么地寂寞。不大的迎新现场,看不到一位老师,列桌而坐的工作人员,清一色是学生志愿者,也没有人将辅导员、班主任的手机等联系方式告知我们,事实上,我现在也还不知道他们的辅导员、班主任姓啥叫啥。现场的一位不知是不是银行的工作人员,要求孩子们捐出0.01元慈善款。一应手续办完后,我们一起将孩子的箱包拿到了其宿舍,并无学长学姐帮忙,与26年前学长学姐们热情地帮我忙前忙后办理手续、运送行李迥然不同。或许,这也是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能力吧。校园卡的开通,真的是奇慢无比。不是是否是他乡遇故知,工作人员与一位研究生侃侃而谈,全然不顾后面焦急等待的新生们。手机换号的经办过程就更让人无语了,几位工作人员竟然忙活了近1个小时,才办好了手续。
超市只有一间房子、50平方米左右,可谓小得不能再小了,价格却是不低的。特仑苏纯牛奶,在这儿是要卖66元的,而一站路之外的大润发,仅仅卖61元。其它商品,也是价格不菲的。加之不能刷卡,可苦了远道而来的我。
不知建于何年的宿舍,显然是粉刷过的。这让其至少在外观上增色不少。宿舍里面的设施,依然停留于几十年前:带简易挂锁的房门,看上去是那么地古典,以至于我不敢重重地推门;不大的墙顶上,是起伏不平的墙皮,风一吹,定会洒落一地的尘埃;墙壁上,爱美的孩子们,贴满了多彩的墙纸;墙纸之外,是发黄的、多彩的墙皮;那破旧的桌椅,似乎在诉说着厚重的历史。那公厕的卫生,更是不堪言说;就连浴室,工作人员也说,因是百年名校,水温的调节是很难的。也许,这百年名校更注重外表吧!
也许,这就是孩子就读的百年名校风范吧!毕竟,这里走出了众多大家;这里培育出了数不胜数的精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