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写了一首诗,《咏水》,诗里有一段把“水”比做“美人”进行咏叹。可是,女儿在人称代词的选择上,使用的是“他”——我认为错了,问女儿:“指代美人怎么可以用‘他’呢?应该是‘她’呀。”女儿对我翻了个白眼,看不懂就不要乱评论!谁规定美人就一定是女的?
我挠挠头皮,继续探讨:“如果是男性,那应该说‘美男’吧?”女儿很不耐烦地说,我就要说“美人”。
后来,这首诗发表在《皖江晚报》上,编辑也没有把“他”改成“她”,我不知道这是因为编辑真的理解了这首诗,还是因为压根就没细看,反正一字不改就发表了。但我肯定,一百个读者读到这里,百分之百的都以为诗里的“美人”是女性,不可能有哪个脑洞大开的读者会想到,作者说的“美人”其实是“美男”。虽然作者用“他”进行了明示,但恐怕读者们还是会和我一样,以为这是作者的笔误。
这就让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的作品是写给谁看的?如果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比如日记,那怎么写都可以。因为无论怎么写,你自己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如果是写给别人看的,那我以为,对于文章中的字、词、句还是应该以大众的共识、通常的理解为标准去使用。
我在天涯论坛遇到个女的,在当下是个女的就是“美人”的世道,我也称她“美女”。这个“美女”喜欢写古风题材。她在写这种题材时,在场景的描述上,竭力要求符合历史事实。这本身没什么毛病,从写作基本要求上来讲,也是应该的。你总不能写梁山伯祝英台一人开着一辆大奔,来一段十八相送吧。
但是这个“美女”在这方面的追求有点过,写到“乌鸦”时不说“乌鸦”,而说“凤黯”(古人把“乌鸦”说成“凤黯”)。我跟她讲,你这样写就有点过分了。现在的人,有几个知道“凤黯”就是“乌鸦”的?宋人把苹果说成“林檎”,假如我要像你这样追求历史的逼真,写宋朝故事时,这样写道:“树上挂着好多林檎,在密密麻麻的林檎间,隐约看见栖着一只凤黯。”——请问,有几个人能看懂这句描写?
不料,这个“美女”勃然大怒,说我这么挑刺是嫉妒她的才华,说我知道宋朝人把苹果说成林檎是百度来的,借以卖弄自己的学识。……这样,后来我再称她“美女”时,就打上双引号了。
其实,我们写东西,让别人读来觉得真实可信,才算是成功。还是以古代题材来说吧,苹果是宋朝才传到中国来的,那你写宋朝以前的故事,就不能出现苹果。好多电视剧在拍唐朝的宫廷戏时,桌案上的果盘里都放着苹果,我看到都哑然失笑。
所以,细节的真实,决定了文章的成败。而正因为在“美人”和“他”的使用上,与绝大多数读者的习惯认知不同,我觉得,女儿的这首诗是失败的。至少,在细节上是有瑕疵的。
别人不能真正的、正确的、完全的理解你的作品,那它发表出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
微信图片_20181205082924.jpg (186.98 KB, 下载次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