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是死的结束,死是生的开始。如何看待沃尔玛、家乐福等大超市的关门

作者:masok
内容:

最近聊吧里议论家乐福倒闭的帖子比较多,相对而言,前两年沃尔玛倒闭,而且一关就是两家的时候也没有这么高的关注度,可能是觉得沃尔玛倒闭是理所当然的?

前些年当我们从欢呼到惊呼看到马鞍山一家家大超市开张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质疑这种局面能持续多久,也有不少人觉得这种情况的出现令人不可思议,现如今一些大超市倒闭离去只是证实了当初的猜测而已,或者说叫情理之中。其实,这样的情况全国都很普遍,如沃尔玛2016年上半年在大陆关店10家,安徽关店6家,山东关店3家,其中安徽合肥就关闭了两家。2017年,沃尔玛曾在华一天关店4家门店,整个上半年关店16家。以我省为例,短短五年时间,合肥包括家乐福、乐购、沃尔玛、百盛、金鹰、世纪联华等十几家实体连锁门店关门歇业。

有朋友可能觉得是因为马鞍山消费体量小的原因导致一些大超市关闭,这也不一定。例如,全国2016年上半年关闭的41家大型超市中,位于一线城市的店铺关闭数超过一半。其中,百货与购物中心15家,大型超市26家,歇业店铺的营业总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被关店铺持续经营时间平均为6.84年,其中,百货与购物中心为8.67年,大型超市为5.96年。这41家店铺在一二线城市关店超过八成。

就我市这些年一些大超市的陆续离场来看,主要原因无外乎是物业到期、业绩不良、转型撤退。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顾客的体验度很差是致命原因,相信许多人对这些关闭的超市都有同感。例如沃尔玛超市总是按照在美国经营的习惯,食物和熟食制品通常只占店面的10%以下;而在中国的超市里,这个比例要在50%左右。小习惯,大问题,就这一点让许多消费者到沃尔玛超市购物感到很不习惯。

不仅沃尔玛,许多洋超市来到中国后本土化不足,在产品、服务以及客户消费习惯上,没有抓住门店所在地居民最迫切的购买需求,而且没有非常抢眼的特色没有一种“消费者要买什么只能到这里买”的印象。因此消费者不再光顾这些无感、无尊、无趣的超市,无感是没有特色,无尊是缺乏人性化,无趣是不能打动顾客的诉求点。

那么为何当初会有许多外来零售商在国内遍地开花呢?原因是这些跨国公司对中国地方政府的需求理解的太透彻了。由于地方政府会把引入世界500强作为发展的政绩,会给引入500强的地产公司一些优惠政策。了解内情的家乐福、沃尔玛会拼命压低租金,由于大卖场带来的巨大人流可以提升商业物业的人气,地产商可以提高其他零售商的租金,所以也会同意家乐福、沃尔玛的苛刻要求,所以通常可见这些大卖场出现在城市黄金地段,很大程度是地方政府追求政绩,搞“500强崇拜”,直接或间接补贴的结果。

连王健林这么精明的人都吃过沃尔玛的亏,2000年,万达与沃尔玛谈判,以为大局已定,可以签合同了,沃尔玛却只肯出一封信,意思是“我们对你的项目感兴趣”。万达只能捏着这封信,按照沃尔玛的苛刻要求施工建造。等到沃尔玛验收完项目,要正式签合同了,万达才发现原来这个合同是美国总部开出的条件,各项条款都非常苛刻,而且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不过,很快万达就发现了,沃尔玛所愿意付出的租金太低,或者说不是做得最好的。所以,2004年初,万达开始跟沃尔玛的竞争对手——家乐福进行接触。于是就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头一天万达和家乐福接触,第二天沃尔玛就主动向万达发函谈合作事宜。同样道理,在哈尔滨,万达选择了与大润发合作,沃尔玛被抛弃了。

随着发展,租金水涨船高。租金低,占用面积大的沃尔玛和家乐福自然被都心地带驱逐了。所以最近各地都出现了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在市中心的店铺,合同期满不被续约的状况。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