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保险课堂:保险十问之九如何处理第三者责任
作者:小诺儿_cj
内容:[i=s] 本帖最后由 小诺儿_cj 于 2009-4-22 10:47 编辑 [/i]
[b]汽车保险知识:如何处理地三者责任[/b]
[b] 何为第三者
[/b] 第三者是指被保险人及其财产和保险车辆上所有人员与财产以外的他人、他物。所
谓"所有人员"指车上的驾驶员和所有乘坐人员。这些人不属于第三者,但下车后除驾驶员
外,均可视为第三者。私人车辆的被保险人及其家属成员都不属于第三者,至于保险车
辆上的财产,是指被保险人及其驾驶员所有或其代管的财产,这些财产均不属于第三者
责任。
[b]哪些车可以保第三者责任[/b]
第三者责任险的保险车辆种类不受限制,即各种机动车辆或专业用途车辆均可投
保,但无照驾驶的汽车除外。保险车辆的使用包括车辆行驶停放的过程。
[b]碰撞责任如何处理[/b]
保险车辆与未保险车辆相撞,致使未保险车辆上的司机、乘客伤亡或车上装载的货
物损坏,属第三者赔偿责任。如果相撞双方均属保险责任,那么双方的损失均按第三者
责任险处理。如果保险车辆撞毁第三者的车辆或其他财产时,一般须经保险人进行勘
察、拍照、鉴定经济损失后,方可处理。
[b]装卸货物发生的责任如何处理[/b]
保险车辆在装卸货物时发生事故造成他人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不属于第三者责
任。但在不违章的情况下,保险车辆装载的货物,在行驶过程中撞伤行人或损坏他人财
产,可按第三者责任赔偿。
[b]赔偿限额如何规定[/b]
机动车辆保险的第三者责任,一般不规定赔偿限额。通常在发生第三者责任事故
时,保险人按照出险地公安、交通部门的规定或赔偿裁决,经保险人核定后确定赔偿金
额。
[b]延伸阅读:第三者责任险中的“第三者”[/b]
一、如何界定第三者责任险中的“第三者”
保险可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责任保险是财产保险中的一种,根据《保险法》
第五十条第二款,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
保险。对于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险的概念,保险法及新交法中并无明确的规定。根据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机动车辆保险条款解释〉和〈机动车辆保险费率
解释〉的通知》,将第三者责任险定义为:保险车辆因意外事故,致使他人遭受人身伤
亡或财产的直接损失,保险人依照保险合同的规定给予赔偿。在新交法实施前,第三者
责任保险属于自愿保险的范围,即投保人和保险人通过自愿的方式,在平等互利、协商
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保险合同来实现的一种保险。新交法施行后,该法第十七条规定:
“国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将第三者保险“强制性”地列为机动车
的义务,这使得社会各界对第三者责任险有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同时对该险种保险法律
关系中的“第三者”的界别也有不同理解。笔者认为就如何界定第三者责任险中的“第
三者”,至少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第一、被保险人应否对其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是判断是否属于第三者的基本法律标准。
现所讨论的“第三者”源自保险法中的责任险制度,我们首先应当看什么是责任
险。保险法第50条第二款规定,“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
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立法很明确,第三者就是有权向被保险人求偿,被保险人也负
有向其承担赔偿义务的人。该第三者是相对于被保险人的“赔偿责任”产生的第三者,
而不是相对于车辆和车体的间隔来区分产生的第三者。实际上,第三者是个不特定的主
体,其只是一个有范围限制的集群概念,只有当发生事故后有具体的受害人时该第三者
才被具体化和特定化。责任保险的根本功能在于排除被保险人的责任,保护受害的第三
者获得有效的赔偿,此险种是被保险人转嫁自身过错风险的一种合法方式。正是由于被
保险人在交通运行法律关系中可能发生重大过错,可能要对外承担巨额赔偿责任,被保
险人才需要投第三者责任险,从而以交纳少量保险费的方式换取更大的风险利益,将自
己的风险合法地转嫁于保险公司。在具体的事故中,肇事双方中有过错或过错越大的一
方其所投的第三者责任险的价值才越能得到体现,无过错不需要对外承担赔偿责任的一
方所投的责任险在该事故中尚处于“冻结”状态而并未被激活和启动,无过错的一方在
此事件中并未产生自己所相对应的第三者,而其自身却是有过错方所对应的“第三
者:,并以此有权获得对方的第三者险的保险赔偿金。可见,需要对外承担赔偿责任是
激活自身第三者险的前置条件,有权从被保险人处获得赔偿的人才是合法的第三者。
第二,属于同一运行主体的关系人不能构成本方责任险的第三者。
假如所有的车辆均处于静止状态,则不可能发生交通事故。车辆必须参加到运行法
律关系中才可能造成事故,车辆及其所有人加上驾驶人才能构成同一运行主体。现实
中,实际驾驶人和车主有可能同一,也有可能不同一,但无论是否同一只有“车”与
“驾”结合起来才能构成同一运行主体。由于司机才是运行法律状态的实际控制人,其
属运行主体的必要关系人。在责任险法律关系中,保险公司是第一者,司机与被保险人
共同构成第二者。所以,参与运行法律关系的所有司机均不可能成为本方责任险的第三
者,但在其无过错时有可能构成对方运行主体所对应的第三者。
第三,与被保险人共同构成同一财产权主体的民事主体及与被保险人之间存在抚
养、赡养及第一顺序继承关系的自然人不能构成第三者。
共同构成同一财产权主体的情形可以有这样一些可能。如夫妻之间债权债务及财产
责任在民法上的对外关系中系责任共同体,其对外物质性的民事责任是以夫妻共同财产
为责任基础的,除非实行分别财产制且其相对人知晓的,才在夫妻之间构成有条件的分
项责任主体。故夫或妻对对方不存在赔偿的必要和可能。在财产共有的情形下,一共有
人向另一共有人赔偿有如一个人将自己的财产从左手放到右手一样,没有任何物权法或
债权法上的意义。一般车主在投保时极其罕见有向保险公司声明该车不属夫妻共产的,
发生事故后,如其以夫妻双方系实行分别财产制来抗辩的,保险公司完全有理由予以否
决。再如,对同一车辆产权存在共有关系的,也不能构成本方的第三者,其原理同上。
被保险人如要对不属于第三者的近亲属的权利加以保护的话,则其只能通过车上人员险
来解决。与被保险人存在抚养、赡养关系的自然人由于其在家庭内部的生存、生活需依
存于被保险人的财产基础,故被保险人对其有抚养、赡养关系的近亲属给与赔偿亦无法
律价值。同样,存在继承关系的近亲属之间亦无赔偿的法律空间。
当前,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合同中,大多数保险公司都规定了保险车辆造成被
保险人、本车驾驶员及其家属人身伤亡的属除外责任的免责条款,而且一般都是以格式
条款的形式体现出来。如果在实际操作上对如何界定第三者责任险中的“第三者”则会
导致同样的人、同样的生命、同样的车祸,得到的却是不同的结果,从而违反了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和公平公正原则,也违背了社会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的基本理念。
保险条款这种设计逻辑上偷换概念,错误地将本人和其家属成员排除在第三者之外。
二、保险公司当如何处理。
笔者认为,正确认识保险公司赔偿的责任性质、归责原则基础以及免责事由是解决
矛盾纠纷的前提和基础。《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意义上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
险,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中有类似规定,而且《道路交通安全法》
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为过错推定责任归责原则,即除道
路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情形外,机动车一方都应承担
责任,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交通法规只能作为减轻机动车一方责任的因素。而且
保险公司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原则上应当与机动车一方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相符,保险
公司的赔偿金额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给原告
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因此 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的赔付时间上,应在公安
交通管理部门作出明确的交通事故认定后,根据机动车的过错责任程度和实际发生的损
失费用进行赔偿,具有事后赔偿的性质。另外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5条规定的规
定,保险公司具有在责任限额内先行支付抢救费用的法律义务。如果保险公司接到公安
交通管理部门先行支付抢救费用的通知后,经审查认为保险公司构成保险责任的,则应
当按照规定支付相应数额的抢救费用。如果事后认定保险公司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或者
应当减轻赔偿责任的,保险公司对于其多支付的抢救费用可以向第三者依法行使继续追
偿权。所以保险公司应与时俱进,认真汲取教训,加强风险管理,采取积极态度,应对
各种风险,包括法律、政策变化的风险,认真履行对被保险人的告知义务,共同应对社
会风险;加强与司法部门的沟通、协调与合作,确保保险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