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新兴工业城崛起在江东

作者:秦时明月
内容:信息来源:马鞍山日报|2009-09-01 “我经历了南村大征迁,也见证了市开发区的成长,村民们也从开发区的发展壮大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站在市开发区深马建材公司厂区,10年前还住在此地的雨山区佳山乡南村村民陶玉根深有感触。 1999年,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这片土地正式启动建设。随着开发区第一条道路———红旗南路建设的展开,南村大征迁开始了。陶玉根所在的南村是当时市开发区征迁最大的村。6年时间,18个自然村征迁了16个,仅2003年中一个月,就征迁了7个,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以前我们村是没有规划的,道路都是村民踩出来的,交通很不方便。”回忆起以往的道路情况,陶玉根对此印象最深。随着红旗南路的建成,市开发区建设拉开了大架势,湖西南路以及区内其他道路也热火朝天地修建起来。    经过10年的努力,市开发区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北区7.1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发,规划区范围内“六纵七横”的道路网骨架全面形成,建成区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    随后,土地平整、道路等基础设施规划开工;与此同时,蒙牛、雨润、科达等原先只在电视上看到的大企业纷纷“入巢”市开发区,并新建厂房、盖高楼、组装设备……    10年间,市开发区经济也快速发展,入驻企业成倍增加。目前,市开发区累计注册法人企业4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家———美国KKR集团;上市公司企业3家和上市公司投资企业10家,亿元以上企业23家,外资企业66家,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安徽省开发区前列。    与此同时,市开发区的大发展也惠及征迁农户。“具体到我家和周边邻居,有的获得征迁款,有的得到安置房,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城市住宅楼;我的家人都在市开发区企业上班,1999年人均收入才3000多元,现在涨到7000多元了!”提到市开发区的发展,陶玉根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实惠。    市开发区的发展壮大,带动了我市工业的崛起,也为其他开发园区建设提供了一个样本。2002年5月,慈湖经济开发区也“破茧而出”。经过7年的发展,吸引了来自法国圣戈班、中粮集团、台湾中橡、丰原生化、申能集团、大唐集团、海螺水泥、格力电工、广州立白和奥盛股份、江苏加华等多家知名企业。截至2008年底,区内企业已发展到143家,是2002年的近16倍,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73亿元,实现技工贸收入120.3亿元,分别是成立之初的5.7倍和9.5倍。    10年来,市开发区和慈湖开发区比翼齐飞,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在江东大地上展现出一座新型工业城市的迷人魅力。      本报记者 谢福星
lyl5357157 回复:马鞍山这几年的发展的确很快
乞丐 回复:今非昔比啊
liuwei555 回复:有钱的地方啊 注意保持行业发展平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