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高分退档”事件?

作者:星轨
内容:[i=s] 本帖最后由 星轨 于 2009-9-3 07:56 编辑 [/i] [attach]32574[/attach] ■事件■ 综合素质低高分被退档 记者从山东省教育厅获悉,在今年高考招生中,临沂师范学院投档考生中有12名高分考生由于“综合素质评价低”而被退档,同时也有刚上投档线的考生因为“综合素质评价高”被录取。 据悉,这是山东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依据以来,首次出现投档高分考生被退档的情况。 为了强化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招生录取中的作用,山东省今年在临沂师范学院、山东政法学院两所本科院校部分专业开展试点,省招考部门按照1∶1.2的比例投档,在这一范围内,由大学教授组成的高校专家录取组认真审阅考生电子档案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等内容,然后提出录取建议。 临沂师范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录取过程中,教授专家组通过比对,发现部分考生尽管高考分数较高,但综合素质评价并不高。根据山东省高考录取29条退档理由中的第24条“综合素质评价低”,学校将这部分考生作退档处理。 据悉,此前山东省虽然将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写入电子档案,并成为录取依据之一,但由于缺乏具体操作标准,这一政策两年来一直停留在政策层面。 ■关注■ “高分退档”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这样做是高招制度改革的探索;但更多的人担心,这样做人为的因素太大,容易被少数人操控。 ■何谓 “综合素质评价”? 临沂师范学院是山东一所省属院校,作为今年两所试点院校之一,在刚刚结束的高考招生中,报考该校中文系的考生中有12人因为“综合素质评价低”而又不服从志愿调剂被退档,同时也有刚上投档线的考生因为“综合素质评价高”被录取。 这12名考生的遭遇把“综合素质评价”这个字眼重新推进了人们的视野。其实,早在2007年,山东省就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过程,当年山东把“综合素质评价低”列为高考录取29条退档理由之一,但由于缺乏具体操作标准,这项政策一直停留在政策层面。 今年,山东选择临沂师范学院、山东政法学院两所本科高校的4个专业开展试点。省招考部门按照1∶1.2的比例投档,在此比例范围内,试点高校专家录取组通过审阅考生电子档案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等内容,提出录取建议。 临沂师范学院主管招生工作的副院长谢亚非介绍说,以前招生部门也按1∶1.2比例投档,但学校都是按高考成绩取前100名,任何学校都不敢越过排名靠前的考生而录取后面的,这个120%的取档自主权对学校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今年按照新的试点政策,学校制定了新的评价标准,除了高考成绩外,学校还参照高中会考成绩、高中阶段修读素质教育模块的成绩以及班主任或学校对考生作出的综合素质评价等内容。 在录取过程中,教授专家组通过比对发现,有的学生高考总成绩比较高,单纯按高考成绩排,在前20名;但是按照综合素质成绩排,在100名之后。根据新的试点政策,学校将这部分考生作志愿调剂处理,其中有12名考生因不服从志愿调剂而被退档。 谢亚非说,为了保证录取过程的公平公正,杜绝人为因素存在,专家组成员只有建议权,最终录取与否还要经过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录取依据设定有学校主观性,但在执行过程中任何个人的主观因素都无法渗入。因为这个录取体系仍然是数字化的,是几种成绩加在一起形成一个最终录取成绩,是定量而非定性的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如何量化? 导致这12名考生命运发生变化的“综合素质评价”并不是一个新名词。2004年,山东作为全国四个首批试点省份之一,率先开始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三年后的高考中,首次把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依据。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解释说,高中新课改开设了通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综合实践类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成果很难用分数来表达。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是为了体现学生在高中期间这些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成果。 但是在2007年之后的两年间,这份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并未起到实质性作用,高校还是沿用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的做法,以分数论高下、定取舍。 谢亚非说,尽管今年学校只在数学、中文两个专业进行了改革试点,但这是高招录取方式的一项带有方向性的探索。“改变原来单纯机械地按高分到低分来录取的方式,在尊重高考成绩的前提下,让教授专家组根据学生综合指标录取学生,有利于学校选拔专业成绩好、素质全面的大学生,也有利于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他说。 而另一试点院校——山东政法学院分管招生的副院长张卫华则表示,尽管学校没有发生因综合素质评价低而退档的事情,但学生的排序确实发生了变化。以往录取的个别高分学生,进了大学门,发现不适合相应专业学习,对大学的人才培养造成一定困难和浪费。今年第一次吸收专家参与到录取工作中来,考查学生分数之外的综合素质,对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命中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说,综合素质评价是对高中生除学科学业成绩之外的过程性发展成果进行全面评价,目的就是打破单纯按分数从高到低录取学生的办法,促使高中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人们担心会造成新的不公平 高考中的“唯分数”原则在程序和形式上是公平的,但对于特长各异的人才却是另一种不公平,也助长了中学以分数为准绳的应试之风。正是看到了这种弊端,近年来学生分数之外的素质逐渐被纳入高考录取视野之中。今年,我国有11个省份实行了高中新课改以后的高考。新课改对高考提出的要求,就是要砍掉“独木桥”,建设“立交桥”,但如何公正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也是一个难题。 据记者调查,已实行新课改的省份都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实现了“软挂钩”,即在现有录取模式的基础上,将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电子档案的形式提供给高校作为录取参考。但大多数新课改省份综合素质评价还处于空转状态,并未与高招实现硬挂钩。 济南一位高二学生的家长举例说,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主要由高中班主任或学校作出文字性评价,评价主观性太强,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能否保证学校对所有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的综合素质评价? 还有的家长表示说,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市级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以及各种竞赛获奖证书,都可以作为标志性成果,而一些有权力有关系的家长,总能让自己的孩子获得这些“资历”,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更大的不公平。 事实表明,此类担心并非多余。山东试点高校在阅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时,就发现了部分报告随意性强、缺项漏项等问题。“有的高中学校所做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明显缺乏严肃性,如有的学生某些评价项目六学期全A,有的六学期全B,有些学生报告里拼凑虚假的痕迹明显存在。”山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招考人员说。 一些网友指出,山东高招试点的做法令人担忧。专家组没有对考生进行面试,只是审阅考生电子档案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评价信息的指标是否足以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显然有不确定性,这样做会不成为应试教育的变种?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民族中学副校长宋文新说:“山东此次试点幅度不大,是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这也许只是教育改革的一次尝试,能否取得进展有待于实践检验。” ■声音■ ●中国教育报 综合素质评价须经实践检验 素质教育进入高考录取依据环节是一个突破性的改革举措,其操作性将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综合素质评价须经实践检验。 在我国诚信体系尚未建立健全之际,人们对综合素质评价能否客观公正是有一定担忧的。这些年来,国人对于争取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有增无减,极端的例子很多。体育分计入成绩后,就有高中全班都是二级运动员的;高招少数民族成分加分,就有成批更改民族成分的。这也是高招改革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但改革需要攻坚,解决难点问题。 ●广州日报 综合素质评价仍是道未解题 连考生姓名都可以假冒,连民族身份都可以作假,凭什么让我们相信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档案就一定真实呢?又拿什么来确保这些主观认定就一定公平公正呢? 综合素质到底是种什么素质,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来说依然处在一个摸索阶段。国外的综合素质评价重点是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想走出另一种“加分”的质疑,公平和诚信是必须迈过的两道坎。 ●燕赵晚报 综合素质评价不足以定终身 两名考生分数相同,录取综合素质评价高的自然无可厚非。但高考分数不同,就按“综合素质评价”来录取则有悖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条准绳。 实际操作中综合素质评价权分散,不同学校的标准并不统一,很可能造成越是严格要求的中学,其考生在综合素质分数上越吃亏。 如果高招中增加过多的“综合素质”因素,那些没有上过这样那样的兴趣班,甚至连大城市都没去过的农家子弟,“综合素质”肯定更缺乏竞争力。 ●新安晚报 综合素质评价需防权力人情 综合素质评价毕竟是人来填写,而在这些人的背后,不排除存在人情交易甚至钱权交易。 综合素质评价,关键是要建立一个阳光透明的制度,必须告诉人家退档具体原因,让人心服口服。不仅如此,还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咨询体系。如果填表是班主任和学校的秘密,录取是招生组和大学的秘密,一切都在暗地里进行,那就容易成为一个权力寻租的平台。 综合素质评价真正走入高考录取是件好事,但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来配套,否则难免会变成“权力人情评价”。 ●京华时报 综合素质评价恐成新的暗箱 一条沉睡了两年之久的政策,在毫无征兆的前提下,突然被激活,并且直接改变了十几名考生的命运,这样的政策突袭,不仅是对高考公信力的拷问,也是教育主管部门权威的自我否认。事实上,也正因为政策的游离不定,使得部分考生成了高考改革的牺牲品。 按现行政策,考生的综合评价分由所在高中给出,而在录取环节,由教授专家组对生源素质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吻合度进行评比。这种过于繁琐且封闭式的制度设计,如何保证政策的科学合理性,如何杜绝人为干扰、暗箱操作乃至权力腐败,都不免让人深为忧虑。以现有教育环境而言,过于强调综合素质,对一部分群体而言,可能会形成新的不公平。 ●扬子晚报 综合素质评价难解退档理由 在高招“一考定终身”屡受指责的当下,一些地方尝试“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依据”具有重要的标志意义,也正因为如此,一旦这一尝试出现偏差就将直接挫伤高考改革的积极性,进而在民众中无法赢得支持,而在这个越来越重视民意反应的今天,民众反对就必然进一步影响高考改革。 在高考公平仍为国人忧心忡忡的今天,人们对高考改革的期望更多的是以高考公平为前提的。 人们对山东这一 “分数高、素质低”的退档行为的不信任,就源于此。山东需要在这一退档消息之后,做好“深度报道”。只有充分让这一退档行为保持公平公正,才不仅能消除被退档考生的理解,也能消除人们对这一做法的不信任,并最终为“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内容”的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
秦时明月 回复:教育何时才能真正对每一个人公平!悲哀……
章鱼~ 回复:很亏…………
星轨 回复:[b] [url=http://bbs.masyi.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2509&ptid=11861]2#[/url] [i]秦时明月[/i] [/b] 那是不可能的,除非没有省界之分了,可能性才有
A\'wen 回复:哎... ╮(╯▽╰)╭
繁花碎落 回复:这就是所谓的杀鸡儆猴吧,这些人运气真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