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爱心助学第三站 走访十九中特困生侧记
作者:yjw1688
内容:[i=s] 本帖最后由 大中华 于 2011-12-14 22:16 编辑 [/i]
之前在某论坛里看到严老师的帖子,是关于1+1爱心助学团队的,“1+1”爱心助学团队是由马鞍山市希望工程“爱心使者”严经纬发起,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民间志愿助学组织。本人对这样的助学活动很感兴趣,于是申请加进1+1爱心助学群(92569660),期待着能参加一次他们组织的助学活动。
上周三,在群里看到严老师发起的11月27日走访十九中特困生的活动,于是欣然报名参加,没想到,大家积极报名,9个名额一下就被被一抢而空。
11月27日早上,天气还算不错,8点还未到,志愿者们就已经到达了集合地点——国税局门口。参加此次走访活动的有企业家、老师、职员,还有马鞍山师专的四名学生。在国税局门口,严老师简单的对这次走访活动做了介绍并分成三组驱车出发。
来到位于濮塘的十九中学,老师和受助学生已经在学校里了。我们和受助学生做了简单沟通交流后,分成三小组带领学生们去他们家里走访。严老师很细心,还给每位学生带去了笔记本和笔,在发放的时候,他说,希望你们能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多多写些文字,记下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次走访的学生家庭几乎都是离异的家庭,即使是健全的家庭,也有病残的家人或是学生。我所在的这一组五个人分别走访了方同学、成同学、张同学和成同学四个家庭。
按照学生家的远近情况,我们先去的是方同学家里。当我们去到他家的时候,家里的大门紧锁着。他告诉我们,奶奶去地里干农活了,奶奶已经70多岁了。他是从后门把门打开的。一进去,院子还是蛮宽敞的,房子也够大。只是,那么多年了,一直都是这样,墙上的瓷砖有的也掉瓷了,窗沿的红色油漆也掉了。客厅里放着一台老式黑白电视机,时下已经不多见了。方同学的房间光线非常的暗。我们去的时候,床上的被子也没有叠,离异家庭的孩子对生活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需要大人的关心和引导。我们也去了方同学写作业的地方,极其简陋,一个老式的抽屉桌和一个长条凳,左边的椅子上摆着方同学的书包,他告诉我们,这是新买的,花了49元。问及他现在最想要的学习用品时,他告诉我们,他现在最想要一个带拉链的铅笔盒(笔袋)。方同学现在上初二,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各科成绩都在80分左右。这个离异家庭的孩子,现在和爸爸、奶奶生活在一起。爸爸在市区打工,奶奶在家里做农活。听奶奶说,爷爷在他还未出世的时候就去世了。方同学是个懂事的孩子,经常还主动帮助奶奶做农活呢!不过,可能是因为父母离异的关系,方同学给我们的感觉很内向,不善于和我们沟通,一直低着头抠着手指头,我们问一句他就答一句。严老师很有经验,让我们先回避一下,他俩就坐在一条长櫈上促膝谈心,谈了许久,还看见严老师在一本书上写下什么,后来问他,严老师说,我写的是我的电话号码,还有六个字——读书改变命运!
我们走访的第二位学生是成同学家里。成同学给我们的印象是最深刻的,活泼开朗的的小男孩,今年也是上初二,他的爸爸妈妈离异了,成同学由爸爸抚养,而爸爸常年在外打工,成同学就住在了姑父家里。他的姑父是当地小学的老师,现在退休了。估计是受姑父的影响,成同学的学习成绩非常的好,各科学习成绩都在九十分以上,还获得了不少的荣誉呢,有全市优秀少先队员称号、校三好学生、全市优秀四好青年、市中小学优秀学生干部,而且有的荣誉还不止获得一次呢!我们都很看好成同学,希望他能再接再厉,考上理想的高中、大学!严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个孩子,他当即表示个人与他结对子,一对一帮扶,出资帮他读完初中。
走访的第三个家庭让我深深的难过并感到命运的不公。因为抱病在家休养,张同学没到学校等会我们。学校胡书记凭着记忆领我们找到她的家,她是位初三的学生,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上周五,张同学在学校突然晕倒,据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还有一次晕倒在上学的公共汽车上。去到张同学的家里,房屋外面看起来还不错,可是里面就没有再装潢了。张同学先前刚完成一个手术,后来又发现不断的头疼。他的父母带他去南京、上海、北京等地寻医问药,钱花了不少,可是收效甚微。张同学的父亲受聘在派出所开车,母亲没日没夜的在服装厂加班,即便是这样,距离治好她的医药费相去甚远。为了节省开支,我们看见,院落里还种上了蔬菜。我们把带去的学习用品带到了她的家里给她,她很高兴,挣扎着要爬起来,被我们阻止了。听她的母亲说,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辍学,只要能起得了床,就要爬起来去上学。母亲说着说着,就留下了眼泪。她说女儿头痛欲裂的时候就抠她的手,她把衣服袖子摞起来让我们看,她的手上已经被女儿抠了无数次,留下了许多的疤痕。
除了生病的张同学没有到学校等我们外,还有一位同学没有见到。我们电话联系到她,一问才知道,是班主任老师没有交代清楚。杨同学家住在原原濮塘镇双板村芦庄队,距离学校有6公里,每天乘7路车上学,今年也是初三。她的妈妈病残,爸爸打工挣来的钱都用来给妈妈治病了,根本无暇顾及到她。她只有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我们去的时候爷爷不在家,奶奶告诉我们,杨同学生下来的第六天就一直跟着他们老俩口生活了。爷爷奶奶都八十多了,仅靠爷爷每月的十七冶单位退休工资维持爷孙三口的生计。一进门的中堂还挂着毛主席的像呢!杨同学是个腼腆的女孩,也很懂事,见到我们来了,还主动给我们倒水。我也去杨同学的房间看了一下,房间虽小,但是被她收拾的干净整洁。墙上还贴着她画的漫画,画的真好。这要是城里的孩子,恐怕家里早就让她报名艺术班了!
中午,走访活动结束,我们三个小组的成员聚在一起,分别汇报了各小组的走访情况,十九中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共有13名,其中2名被我市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团支部结对帮扶了,每年资助学习费用500元;5名同学被我们“1+1”爱心助学团队的志愿者杨之怡、王帆、黄仲和、吴家玉、严经纬结对资助;其余6名同学由“1+1”助学金资助,每年补助300元,对生病的张同学补助了500元,走访过程中志愿者王帆和网名为“淡~~’的朋友个人还悄悄的资助了那个患病的学生。
最后,我想说,参加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是,人多了,自然也就大了。当天参加走访活动的马鞍山市口袋鸭餐饮有限公司的程总深有感触,并且表示将全力支持我们“1+1“的助学活动,我们也会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一如既往,坚持不懈。
(撰稿:“1+1”爱心助学团队志愿者 许娟)
chc7211 回复:建议上图片!
大中华 回复:爱进山区——1+1爱心助学团队走访十九中特困生侧记
之前在某论坛里看到严老师的帖子,是关于1+1爱心助学团队的,1+1爱心助学团队是由马鞍山市希望工程“爱心使者”严经纬发起,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民间志愿助学组织。本人对这样的助学活动很感兴趣,于是申请加进1+1爱心助学群(92569660),期待着能参加一次他们组织的助学活动。
上周三,在群里看到严老师发起的11月27日走访十九中特困生的活动,于是欣然报名参加,没想到,大家积极报名,9个名额一下就被被一抢而空。
11月27日早上,天气还算不错,8点还未到,志愿者们就已经到达了集合地点——国税局门口。参加此次走访活动的有学生、老师、职员,还有马鞍山师专的四名学生。在国税局门口,严老师简单的对这次走访活动做了介绍并分成三组驱车出发。
来到位于濮塘的十九中学,老师和受助学生已经在学校里了。我们和受助学生做了简单沟通交流后,分成三小组带领学生们去他们家里走访。严老师很细心,还给每位学生带去了笔记本和笔,在发放的时候,他说,希望你们能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多多写些文字,记下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次走访的学生家庭几乎都是离异的家庭,即使是健全的家庭,也有病残的家人或是学生。我所在的这一组五个人分别走访了方同学、成同学、张同学和成同学四个家庭。
按照学生家的远近情况,我们先去的是方同学家里。当我们去到他家的时候,家里的大门紧锁着。他告诉我们,奶奶去地里干农活了,奶奶已经70多岁了。他是从后门把门打开的。一进去,院子还是蛮宽敞的,房子也够大。只是,那么多年了,一直都是这样,墙上的瓷砖有的也掉瓷了,窗沿的红色油漆也掉了。客厅里放着一台老式黑白电视机,时下已经不多见了。方同学的房间光线非常的暗。我们去的时候,床上的被子也没有叠,离异家庭的孩子对生活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需要大人的关心和引导。我们也去了方同学写作业的地方,极其简陋,一个老式的抽屉桌和一个长条凳,左边的椅子上摆着方同学的书包,他告诉我们,这是新买的,花了49元。问及他现在最想要的学习用品时,他告诉我们,他现在最想要一个带拉链的铅笔盒(笔袋)。方同学现在上初二,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各科成绩都在80分左右。这个离异家庭的孩子,现在和爸爸、奶奶生活在一起。爸爸在市区打工,奶奶在家里做农活。听奶奶说,爷爷在他还未出世的时候就去世了。方同学是个懂事的孩子,经常还主动帮助奶奶做农活呢!不过,可能是因为父母离异的关系,方同学给我们的感觉很内向,不善于和我们沟通,一直低着头抠着手指头,我们问一句他就答一句。严老师很有经验,让我们先回避一下,他俩就坐在一条长櫈上促膝谈心,谈了许久,还看见严老师在一本书上写下什么,后来问他,严老师说,我写的是我的电话号码,还有六个字——读书改变命运!
我们走访的第二位学生是成同学家里。成同学给我们的印象是最深刻的,活泼开朗的的小男孩,今年也是上初二,他的爸爸妈妈离异了,成同学由爸爸抚养,而爸爸常年在外打工,成同学就住在了姑父家里。他的姑父是当地小学的老师,现在退休了。估计是受姑父的影响,成同学的学习成绩非常的好,各科学习成绩都在九十分以上,还获得了不少的荣誉呢,有全市优秀少先队员称号、校三好学生、全市优秀四好青年、市中小学优秀学生干部,而且有的荣誉还不止获得一次呢!我们都很看好成同学,希望他能再接再厉,考上理想的高中、大学!严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个孩子,他当即表示个人与他结对子,一对一帮扶,出资帮他读完初中。
走访的第三个家庭让我深深的难过并感到命运的不公。因为抱病在家休养,张同学没到学校等会我们。学校胡书记凭着记忆领我们找到她的家,她是位初三的学生,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上周五,张同学在学校突然晕倒,据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还有一次晕倒在上学的公共汽车上。去到张同学的家里,房屋外面看起来还不错,可是里面就没有再装潢了。张同学先前刚完成一个手术,后来又发现不断的头疼。他的父母带他去南京、上海、北京等地寻医问药,钱花了不少,可是收效甚微。张同学的父亲受聘在派出所开车,母亲没日没夜的在服装厂加班,即便是这样,距离治好她的医药费相去甚远。为了节省开支,我们看见,院落里还种上了蔬菜。我们把带去的学习用品带到了她的家里给她,她很高兴,挣扎着要爬起来,被我们阻止了。听她的母亲说,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辍学,只要能起得了床,就要爬起来去上学。母亲说着说着,就留下了眼泪。她说女儿头痛欲裂的时候就抠她的手,她把衣服袖子摞起来让我们看,她的手上已经被女儿抠了无数次,留下了许多的疤痕。
除了生病的张同学没有到学校等我们外,还有一位同学没有见到。我们电话联系到她,一问才知道,是班主任老师没有交代清楚。杨同学家住在原原濮塘镇双板村芦庄队,距离学校有6公里,每天乘7路车上学,今年也是初三。她的妈妈病残,爸爸打工挣来的钱都用来给妈妈治病了,根本无暇顾及到她。她只有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我们去的时候爷爷不在家,奶奶告诉我们,杨同学生下来的第六天就一直跟着他们老俩口生活了。爷爷奶奶都八十多了,仅靠爷爷每月的十七冶单位退休工资维持爷孙三口的生计。一进门的中堂还挂着毛主席的像呢!杨同学是个腼腆的女孩,也很懂事,见到我们来了,还主动给我们倒水。我也去杨同学的房间看了一下,房间虽小,但是被她收拾的干净整洁。墙上还贴着她画的漫画,画的真好。这要是城里的孩子,恐怕家里早就让她报名艺术班了!
中午,走访活动结束,我们三个小组的成员聚在一起,分别汇报了各小组的走访情况,十九中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共有13名,其中2名被我市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团支部结对帮扶了,每年资助学习费用500元;5名同学被我们“1+1”爱心助学团队的志愿者杨之怡、王帆、黄仲和、吴家玉、严经纬结对资助;其余6名同学由“1+1”助学金资助,每年补助300元,对生病的张同学补助了500元,走访过程中志愿者王帆和网名为“淡~~’的朋友个人还悄悄的资助了那个患病的学生。
最后,我想说,参加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是,人多了,自然力量也就大了。当天参加走访活动的马鞍山市口袋鸭餐饮有限公司的程总深有感触,并且表示将全力支持我们“1+1“的助学活动,我们也会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一如既往,坚持不懈。
(撰稿:“1+1”爱心助学团队志愿者 许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