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春雷先生摄影作品《变脸》的解读

作者:雨林小溪
内容:[align=center][align=center][font=华文中宋][size=12pt]关于马春雷先生摄影作品《变脸》的解读[/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 [font=华文中宋][size=12pt]——“34分46.766秒”之九十五[/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华文中宋][size=12pt]“江南愚才”兄的玩笑开大了。[/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华文中宋][size=12pt]我不知道何为长镜头,也不知道何为焦距和景深,更不知道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关于摄影,我几乎一无所知。那么,让我谈论“三心二意”先生的摄影作品,这不比登天还难吗?[/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华文中宋][size=12pt]而难上加难的是,“三心二意”先生的作品更加偏重于摄影技术方面,这让我连指手画脚的资格都没有了。我根本就不知道这照片背后的技术复杂性,因此,对照片达到的高度和超越的方面,也就更不能置一言。[/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华文中宋][size=12pt]不过老实说,我不太喜欢《窑工》这类作品。就是说,它的抽象的形式和色彩的对比,都还处在一种进程当中,还不是稳定态,在我们已然习惯的一切之外,既不源于我们的记忆,也不顺应我们意愿的指向,这就有点格格不入。它是对我们的平静和安宁的一种反动,因此,它属于例外。而例外总是令人难以接受的。[/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华文中宋][size=12pt]但是,“三心二意”先生的另一幅《变脸》,我却非常喜欢。它依然有很多技术成分,但是,没有遮住“人文”的痕迹,那么,整幅画面是可以长时间阅读的,这样的照片可能对摄影家的含义不同于写作者,但是,写字的人总喜欢对着照片有更多的话要说。说得驴头不对马嘴,也是快乐的。那一张脸谱化的脸清晰而生动,其余众多的脸不仅模糊而且稀薄、重叠,恰好构成对照。这样相对于众多的脸,脸谱化的脸更加永恒。这里,正好泄露了人们为什么热中脸谱的秘密。一张不断变化的脸,但是永恒,这就变成了人类的痛。众多的脸除了成为“变脸”的陪衬,他们出现在画面上并没有多少意思。众多的脸在变化中,而“变脸”却完整而又清晰地定格。动与静在这个瞬间颠倒了过来。这不很有趣吗?稍稍有些遗憾的是画面上另外一张算是特别清晰的一个女子的脸,虽然美却毫无特点,这就减少了与那张“变脸”平衡的分量。不过,这已经属于强人所难了。一张有特点的女子的脸,是不那么容易用镜头抓住的,特别是要抓到与“变脸”在同一幅画面中。[/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华文中宋][size=12pt]继续说,就要说到色彩了。《窑工》的色彩,都是在平常的色彩之外,而《变脸》,不仅日常,而且特别“当下”和鲜艳,这利于眼光的停留。而一幅作品的好,无非是让满含欣喜的目光多停留于此。(不为什么)[/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华文中宋][size=12pt]转自《淬剑池》论坛[/size][/font][/align][/align]
弱智 回复:牛头不对马嘴的乱七八糟跟我一样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