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说话时的卑怯心理

作者:jtforever
内容:在与人交流中,特别是在别人伶俐的口舌、独到的见解、逼人的语势面前,我们会产生卑怯心理,或缄口沉默,或支吾其辞,一副笨嘴拙舌、口讷语迟的样子。作为谈话场面的一分子,出现此类窘境,不仅有碍自身能力的发挥,也不利于各抒己见的良好气氛的形成。下面具体谈谈几种说话卑怯现象及克服方法: 一、说话卑怯现象三种 1.在别人独到见解面前的卑怯现象   对每一谈话者的发言,我们感到都是真知灼见,给人以启迪,甚至有振聋发聩之效。会使自己觉得别人的水平那么高,见解那么独到、深刻、精辟,我是无法比及的。我要保持沉默,不要说出来闹了笑话。结果越想越别扭,错过了许多说话的机会,把自己弄成了多余的角色。其实谈话有若干人组成,每个人都会围绕话题认真思考,发表一孔之见。这是他认识最深刻,最急于发表出来,感觉上最应与别人交流的东西,自有其精辟、深刻之处,这是正常不过的。我们只要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并作积极思考,也会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发表出来也会对他人产生启迪作用。 2.在别人说话优势面前的卑怯现象 人千姿百态,其说话也各具特色,它的方式、角度、特点都不尽相同,说话形式的差异表现为说话时的争奇斗艳,这就形成一个人的说话优势。比如有的口齿伶俐,有的严谨清晰,有的音色悦耳抑扬顿挫。在别人这些优势面前,有人可能会想:我能有这样的说话能力吗?我如何比攀得上他呀?如果听听我的发言,岂不大煞风景,让人难堪。还是不说为好,免得丢人现眼。其实这是心理上对别人说话优势放大所致,是被对方镇住了,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说话劣势与对方优势进行参照。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坚持自我,认真说话,同样会赢得别人的良好反应。 3.在别人心理优势面前的卑怯现象   说话表面看是一种嘴皮子功夫,实际上与人的思维状况和心理面貌密切相关。而说话能力、思维状况是稳定因素,心理面貌则是变化因素。因此一个人的心理面貌常常是一个人说话水平发挥程度的决定因素。面对不同的说话对象和说话关系,说话心理常会出现微妙变化。如果总是觉得对方说话水平就是高人一筹。自己未等开口,早已先泄了气,应有的水平也削了一半,只好怯怯懦懦洗耳恭听,勉强说几句也气弱语虚,缺少底气。 二、说话卑怯现象的克服 1.从生理的角度进行心理调节 生理与心理是互动互制的。心理的变化会引起生理的相应变化;同理,生理的调节也会对心理产生影响。当说话产生怯懦现象时往往不由自主,难以控制,通过生理上一些调节措施,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比如通过深呼吸、搓手、舒展四肢、走动、洗涮等方式,都可以使卑怯紧张的心理消除、缓解。 2.以心理暗示进行心理放松 心理的毛病用心理的方法去矫治最直接最有效。心理卑怯现象是心理夸张性感受所致,必须让心理感受重新归位。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采用心理暗示的方式,对对方做客观、正确的认识,对自己做准确、公正的评估,这样就能保持清醒,树立信心。如当别人说话显示出我们所无法达到的优势时,我们可做这样的暗示:这是他的优势所在,我同样也有优势,一样是他比不上的。 3.加强对对方的认识,提高自信心 说话的卑怯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对对方评估过高引发的。过高地评价了对方,悲观地评价了双方的关系,从而看轻了自己,产生距离意识和崇拜意念,此时既卑且怯,也就自然而然了。我们要加强对对方的认识,切勿对对方过高认定,更不要神化,要还其本来面目,把他看作一个平常人。同时谈话者都是平等关系,发言时也以讲民主为宗旨,不要人为把双方关系拉开。正确认识自我,摆正自己位置,提高自信心,这样还谈得上卑怯心理吗? 4.克服表现欲望,注重表达效果   有时我们说话产生卑怯现象,并不是小觑自己的缘故,而是极强的表现欲望造成的。说话之初一心想着一鸣惊人,压倒他人:当发现别人口才卓绝、见解精到时,心理上产生失落感、挫折感,情绪受到冲击而一落千丈。对此,要培养朴实、自然的说话风格,把自己的意思圆满地表达出来就行了,不要期望值太高。这样心态平稳,卑怯意识也无从谈起。有个教师参加省里的一个教研会,发言时挥洒自如,从容自若。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人何以如此练达?关键是他心态平稳、正常,没有过高的期望。 5.增强责任感,消除退却情绪 在别人出色的表现面前,一旦产生了卑怯现象怎么办?打退堂鼓草草收场,难免尴尬,给以后说话也带来恶性循环。此时要增强说话的责任感,以力陈己见为职责,坚持下去决不退却,怯懦心理反会得到克服。人往往就是一口气,顶了下去,口舌也随之麻利起来,卑怯现象会自动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