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这首“诗”,就读懂了这座城的文化内核

作者:秦时明月
内容:[b][size=6]读懂这首“诗”,就读懂了这座城的文化内核[/size][/b] 有山有水,有景有情,必将产生诗歌。江东是诗歌的沃土,马鞍山因此和诗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山水诗奠基人南朝的谢朓开始,到以诗仙李白流连终老于大青山为标志,1500多年来,李白、白居易、杜牧、苏轼、王安石、文天祥、郭沫若等众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余诗篇。使马鞍山成了一座诗城、一处诗的圣地、一片诗的海洋。诗歌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升华、得到了图腾、得到了永恒。于是,诗歌在这里有了生命、有了笑脸、有了血脉。   有山有水,有景有情,必将产生诗歌。江东是诗歌的沃土,马鞍山因此和诗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山水诗奠基人南朝的谢朓开始,到以诗仙李白流连终老于大青山为标志,1500多年来,李白、白居易、杜牧、苏轼、王安石、文天祥、郭沫若等众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余诗篇。使马鞍山成了一座诗城、一处诗的圣地、一片诗的海洋。   公元725年,李白途经当涂,至公元762年,36年里,李白在这里写下了五十多首诗篇。一个诗人,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在他生活的一个地方,写下了如此丰富的诗歌作品,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段令人感怀不已的神话。   在李白的这些诗歌中,或吟唱这里的山山水水,或思国忧民,或叹人生悲欢。这些诗歌,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如其著名的七绝《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传唱千载,魅力永恒。李白把对家园和对生活的热爱,把对江东风物的追寻和探究,深深地印记在后人的心中,成为人们所景仰的一座丰碑。   李白,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李白因为和马鞍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才使得李白的诗歌有了恒久的辉煌和灿烂。马鞍山因为有了李白的诗歌,才使得这座城市充满着诗韵,积淀出丰厚的文化传承。这块土地上,一代又一代人在诗歌领域里探索社会的进步和人生的真谛,让人们看到了诗歌艺术的魅力和生命的永恒,内心里充满着一种诗意的激荡和澎湃,显得深刻而隽永,幽远而宁静。   马鞍山有这样一个始终坚持“以诗歌行走”的人,他的名字叫杨键。他的诗,给当今诗歌领域注入了一种生机和活力,使诗歌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他那“独行天下”的谦逊和低调,占据着当今诗歌文化阵地,他的诗歌被圈内大家们所推崇。他的诗歌在网络上一直流传着,被网友们誉为“当代李白”、“20世纪90年代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或许正是因为他的存在,我们才更理直气壮地把“一座城市与诗歌的千年情缘”说得铿锵豪迈,我们才更说“马鞍山与诗歌有着密切联系,马鞍山是诗歌的重镇。”   当然,一座城市与诗歌结缘是有着深厚的基石,才使得诗歌得到发扬和传承。   在马鞍山的每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到中学,古诗词的诵读是必不可少的一门科目。诗歌正用其独特的魅力,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们这些纯洁的心灵,改变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使这座城处处流淌着一种诗的清醒和雅致、诗的文化和传承。无论社会如何向前发展,无论物质生活如何丰富,人们内心始终需要的是一种滋润的舒展和素雅,才会使得人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和追求,而诗歌正有着它独特魅力和潜力,在人们内心里得到一种共鸣和回响。   安徽工业大学,是这座城市里唯一的一所全日制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从事机电一体化教学的冷护基教授,一直致力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他将诗歌的教学与机电一体化教学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使他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一种独有的雅致和清丽,人生更具有一种独有的温婉和朝气。他深深地感到,理工类的大学生血液里赋予了一种诗意的文化内涵,才会更显得一种大气和文化,在人生行走中,才会更让人感到隽永和素养。这是诗歌所沁入心田的一种滋润和舒展,是一种无可替代的温暖和力量。   还是在这所大学,一位名叫蔡修权的书法教师,他用端端正正的小楷,手抄了几百万字的诗歌全集。这些蝇头小楷,点横竖折之间,彰显出诗歌几千年历史的华丽和精髓。翻阅着这些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仿佛有一种历史的沧桑和厚重,从手中哗哗刮过。瞬间,走过了上下五千年,感到生命中有了一种永恒和天长。   这是一位外地到马鞍山市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到了这座城市打工后,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渐渐地感受到这座诗城的文化魅力。那些处处流淌着诗的艺术、诗的芬芳、诗的雅致,在他心中升腾起火一样的激情。在劳动之余,他也拿起了笔,书写出一首首诗歌来。没有书桌没关系,墙头、台阶当桌面;没有稿纸没关系,捡起废烟纸壳,铺开来,心中激情满怀。一行行,一首首,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中,他感到劳动充满着一种诗意、一种激情、一种美好,于是,他深深地爱上了这座美丽的诗城、爱上了诗歌、爱上了李白文化。   生活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生活方式千姿百态,异彩纷呈。而在马鞍山,读诗、诵诗、写诗,却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在街头巷尾、在车间地头、在居家校舍。人们随处可见、可闻,一种诗的氛围、诗的清新、诗的雅致。一座以钢铁闻名的城市,因为有了诗歌,有了诗歌作载体,于是,整座城市流溢着一种别样的温柔和细腻:有诗并温暖着。这是这座城真正的文化内核和精髓,亘古绵长,恒久遥远。   无论社会如何向前发展,文化始终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城市,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基础。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和文化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文化对于城市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是城市的魅力源泉。   从山水诗奠基人南朝的谢朓开始,到以诗仙李白流连终老于此为标志,1500多年来,思江东之风物,恋诗仙之风骨,诗人与马鞍山结下了绵绵不绝之情,成就了一座城市与诗歌的千年情缘。从公元1989年开始,马鞍山连续举办了16届吟诗节。吸引了海内外大批诗人、专家学者、企业家前来吟诗作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一年一度的大戏。在一首首诗歌的吟哦下,签下了一笔笔投资意向和合同。于是,诗歌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一年一度的吟诗节,已成为马鞍山市对外开放、扩大与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品牌,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公元2005年起,一届又一届的中国诗歌节在这里隆重举行。这种大型的诗歌节,集“诗”、“歌”、“乐”、“舞”为一体的高水平文艺晚会,全方位地展示了马鞍山市的整体综合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和造诣。   以诗歌节为契机,马鞍山市又先后举办了国内最高层次的诗歌论坛;全省一流的民歌歌会;遍布全市各区、县的“诗韵江东”广场文艺演出等活动。这一系列以诗歌为主体的文化活动,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诗歌在欢唱、诗歌在荡漾、诗歌在绽放。诗歌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升华、得到了图腾、得到了永恒。于是,诗歌在这里有了生命、有了笑脸、有了血脉。
易网人 回复:马鞍山有山有水,有景有情,有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