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这座“城”,就感受到了生命中的一种永恒和天长

作者:秦时明月
内容:[b][size=6]读懂这座“城”,就感受到了生命中的一种永恒和天长[/size][/b] [b] 这座城,是一座英雄的城、是一座美丽的城、是一座人杰地灵的城、是一部阅不尽的城。历史上,谁赢得了这座城,谁就赢得了胜利,谁就赢得了一方天下。幸福、快乐、诗意、文化,是我们这座“山水诗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绽放出梦幻般的色彩和妖娆。[/b]   马鞍山这座城,曾是江南著名的古战场。粒粒尘土,山涧湖水,泊满了战争的硝烟,士兵的呐喊,战马的嘶鸣,刀光剑影的闪烁。尽管历史早已悄然划过曾经在这里留下的战争印记,但是,我们只要深情地贴近这片土地、倾听来自这片山水的呢喃,轻轻抚摸枝枝叶叶的缭绕,掬一捧潺潺流过清冽冽的湖水,我们的眼前就幻化成电影蒙太奇一样的情景,段段历史、片片印记、层层光影,就会从眼前浮现,感到过往不再遥远。   这历史是那么清晰而深刻地烙印在每一个马鞍山人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这里,三国大将孙策曾率领千军万马,横渡江上,兵夺牛渚,开创了东吴立国基地;元末朱元璋统帅百万大军,剑指采石,一声号令,战旗挥舞下,顿时,江面上帆船点点,喊杀一片,打响了历史上著名的采石渡江战役;洪秀全带领的太平军与清军在这里反复争夺,几度易手,几度悲欢;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活跃着英勇善战的新四军先遣支队,他们在后支队司令员粟裕将军率领下,深入敌后,声东击西,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打得日伪军丢盔卸甲,溃不成军。马鞍山著名的抗日英雄刘一鸿烈士,就英勇牺牲在这片热土上。   这座城,是一座英雄的城、是一座美丽的城、是一座人杰地灵的城、是一部阅不尽的城。历史上,谁赢得了这座城,谁就赢得了胜利,谁就赢得了一方天下。   三国东吴大将朱然,统领着千军万马,一路征战中,策马来到了这座城。眼前的情景,令他百感交集:青山绿水,桃红柳绿。他不禁脱口而出道,好一处风水宝地。顷刻间,他对这里一见倾心,再无他念。冥冥之中,他感到自己已和这座城有种不解之缘,剪不断、割不开。于是,他立下遗嘱,自己战死后,一定要安葬在这块土地上。他要永远感受着这里日月星辰的变迁、感受着这片热土的滚滚洪流、感受着长江之水千年奔涌的涛声。   朱然死后,后人遵照将军的遗愿,将他安葬在这片热土上,了却了将军生前的夙愿。   公元1984年6月,朱然墓被发掘出来。随墓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许多漆器填补了三国美术史上的空白。朱然墓的发掘,被列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震惊了世界。考古工作者纷至沓来,他们惊喜地发现,墓葬保存之完好、文物之丰富、维护之精致,令人惊叹不已。   抚摸着这曾被尘封的历史,考古工作者感到手下顿时猎猎风起,有种历史的沧桑和厚重。原来,这座城这么古老,古老的几乎就是一部人类史;这座城又如此年轻,年轻的几乎和共和国同龄,处处生机勃勃,处处青春靓丽。   1956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马鞍山市,为省辖市。至此,这里才开始演绎出激情和火热的腾飞之歌,唤醒了这座曾经沉睡的大山。   从此,更多的世人知道了这座城,知道了这座城的过去,更对这座城的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人们纷至沓来,来到了这座城,投入到他温暖的怀抱中。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流汇聚到这座城,为这座城增添了一抹抹锦绣、一道道明媚。   有人说,这座城就是一座移民城,是有着不同民族组合成的和谐大家庭。这句话,说出了这座城过往和未来、说出了这座城的团结和进步、说出了这座城的辉煌和灿烂。让人振奋、让人澎湃、让人激荡。   六十年,弹指一瞬间。但他却仿佛走过了人间6000年的时间,浓缩成一部浩繁画卷。铺展开来,我们惊喜地看到,这幅画,既有大手笔的浓墨重彩,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的明媚;又有清新素雅的水墨丹青,点点留白的婉约和纤细。它就像是一幅现代版本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有种神奇的灵气、有种辉煌的灿烂、有种深刻的隽永。   这座城,建市初期是一个只有几十户的小村庄,建设者们发扬当代愚公精神,硬是用肩扛手垃、用坚强的毅力和科学精神,在一片荒凉、偏僻、贫瘠的土地上,建设成一座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的、人口已达127多万的中等发展城市,成为安徽省中部地区一颗耀眼的璀璨的明珠。   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由全国著名的上市公司马钢为龙头,覆盖着汽车、化工、机械、电力等部门和行业发展,在国际和国内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和名气,被世人所关注。   这是一座绿色的城市:全市绿化覆盖率达43%;城市的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   这是一座民生的城市: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各项社会保障覆盖到各个方面。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覆盖5万多人,农村养老保险已实现制度上的全覆盖。   全市社区文化生活开展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半山花园社区自行组织的“严凤英戏迷票友社”全国黄梅戏票友艺术节,吸引了全国8省20多个县300多名票友参加;老市里的幸福广场每晚人头涌动,吹拉弹唱,锻炼身体,载歌载舞,呈现出一片欢乐、祥和的喜庆。由他们自行组织的舞蹈艺术团远赴香港演出,轰动香港;当涂县姑孰镇黄山村的幸福村民,家家住进了“小别墅”,已成为城里人十分向往和羡慕的地方。   这是一座爱心城:由出租车和私家车自发组织起来的“爱心车队”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线。他们拾金不昧达1000多次,价值达300多万元;他们义务接送高考学生、外宾2000多人次;他们自发为社会捐款20多次,募集捐款达20多万元……   这是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在只占安徽省1.2%的面积和1.9%的人口,却创造了全省7%的生产总值、12%的工业增加值和9.3%的财政收入。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之一的著名学者王立群先生在来马鞍山讲学、签名售书时,说出了“两个没想到”:没想到马鞍山这么漂亮、秀丽;没想到马鞍山人这么爱学习、爱诗歌。   其实,我们的这座城,不仅仅只有这“两个没想到”。当他深刻地了解了这座城的过往和现在;这座城的现在和将来,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没想到。这座城的文化和底蕴、这座城的活力和激情,一定会为他在“百家讲坛”上,带来更多的话题和灵感,并将这和灵感渗入到他的思想和血液里,给他带来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快乐。   在马鞍山市出国人员培训学校,有一位来自美国的外籍教师,他的名字叫约翰·史密斯。他在华盛顿上大学时,就接触到了汉语。大学毕业后,面对丰厚的待遇,他却义无反顾地谢绝了。他辗转到了当地一家中国建筑公司当了一名“打工仔”,他的目的就是要多学习汉语、多了解中国。在那里,他知道了李白,知道了李白的诗歌,知道了有一座城叫马鞍山,知道了那就是李白终老的地方。他常常情不自禁地吟诵几句李白的诗歌来。那一刻,他感到自己是最幸福和快乐的。   他美丽的女朋友,一位石油公司老板的千金,就是他用一首李之仪的《卜算子·思君》,打动了人家姑娘芳心的。当美丽的姑娘听了他一字一句讲解了这首诗的含义时,姑娘的眸子里早已噙满了泪水。她深情地注视着眼前的史密斯,目光中流淌着炽热的温柔和激情。她忽然发现,眼前的史密斯是那么深刻和渊博、那么洒脱和倜傥。电光火石之中,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嫁给史密斯、嫁给一个懂得李白诗歌的人。   爱的语言是相通的,诗歌的意境是美丽的。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因为自己爱上了汉文化,爱上李白、李之仪,还得到了美丽的爱情。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还不够,他打点好行装,带着美丽的姑娘,一起飞到了中国,飞到了马鞍山。他就是要更直接感受李白的文化、感受这座城的文化、感受这座城文化的传承。   他深情地说道,我在这座城里感受到了一种温暖和爱,我要紧紧拥抱这座城,拥抱这山、拥抱这水。说着,他的眼睛里竟一片晶莹。那是这座城给他心灵滋润最甜蜜的柔软。沁入心扉,不绝于缕。   这些年,史密斯先生还介绍了许多美国朋友到我市观光、游览。一些商界的朋友还与我市有关部门洽谈生意,做起国际贸易,扩大了我市在美国的影响和知名度。当人们夸赞他所做的这些工作时,史密斯先生总是谦逊而又自豪地说,中国马鞍山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是的,这座城以它的包容和大气、以它的生机和活力、以它的文化和传承,深深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用最直接、最直观的视觉,来感受这座城,感受这座城的温暖和诗意。   2007年5月17日,香港《文汇报》用大量的篇幅报道了马鞍山这座开放的城市,文中生动地写道:“马鞍山市东与南京市接壤,水陆交通十分便捷,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20公里。近在咫尺的长江一类口岸马鞍山港为万吨级深水港,宁马高速与正在建设中的马鞍山长江大桥相连,皖赣铁路和205国道穿城而过。城内人文自然景观丰富,有长江三矶之首的采石矶、千古名楼太白楼、当代草圣林散之纪念馆、风光旖旎的雨山湖等。”   马鞍山市正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引领着世界各地的人一睹它的妖娆和美丽、它的旖旎和妩媚、它的纤细和娇柔。   马鞍山地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它临江近海,承东接西,是安徽省对外开放的东大门,地理位置十分独特、优越。这里既可以接收东部地区的经济辐射,又有土地、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水、陆、空交通十分便捷。马鞍山濒临长江,水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两个大型火力发电厂,国家西气东输管线经过马鞍山,发展现代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能源优势十分突出。   开放的马鞍山以它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一大批跨国公司和中外著名企业在马鞍山投资兴业。马鞍山先后与美国的吉狮堡市、加拿大的哈密尔顿市、日本的伊势崎市、韩国的昌原市、西班牙的阿尔冈达·德雷伊市、澳大利亚的科克拉市等结为友好城市。这些友好城市的建立,扩大了我市与这些城市人员之间的友好往来,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对我市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009年8月,中央电视台品牌节目《走遍中国》栏目组,专程来到马鞍山,拍摄《走遍中国·马鞍山专集》。“马鞍山专集”共分5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全面展示马鞍山“山水诗城”的魅力和妖娆。摄制组负责人舒波不无感慨地说道,马鞍山整座城市就像是建在花园里一样,人们生活幸福、安康,同时,这座城市还有着独特的历史积淀和城市文化,尤其是诗歌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马鞍山人温和、善良、乐于助人,这些在他们拍摄中有着深深的体会,真不愧是座全国文明城市。   马鞍山的山、马鞍山的水、马鞍山的诗、马鞍山的城,这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鸣;这是人杰与地灵的华美绽放;这是古老与年轻的奇妙组合。因为有了这妖娆和诗韵,有了这芬芳和文化,这座城像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绽放出摄人心魄的华丽和魅力。这张城市名片显得深邃而隐耀、清新而秀丽。   著名作家王蒙曾充满深情而又感慨地说道,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幸福的;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快乐的;生活在这里的人是诗意的;生活在这里的人是文化的。   幸福、快乐、诗意、文化,是我们这座“山水诗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绽放出梦幻般的色彩和妖娆。这色彩和妖娆像水银泻般萦绕在我们周遭,就这样如影随形地伴随在我们身边,不再感到遥远和缥缈,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中的一种永恒和天长。
易网人 回复:马鞍山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