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这城“水”,发现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作者:秦时明月
内容:[b][size=6]读懂这城“水”,发现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size][/b]
马鞍山这块土地上,有一个重要的水源流经之处,那就是长江。万里长江自西向东浩浩荡荡,一泻千里。流至天门山,竟然不可思议地来了个大回转,向北折去。于是,“江南”成为了“江东”。从此,这里就被冠于“江东第一城”。
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来到马鞍山。他流连、徜徉在马鞍山的山山水水之中,翻开一页页被尘封的历史。冥冥之中,他被这里一种深远和博大的气势所震撼,他仿佛穿过时光隧道,感受到了它跳动的脉搏和呼吸,看到它的辉煌和灿烂,这种独特的地理现象和人文景观令他惊叹不已。他用一个学者和智者的眼光,对这一文化现象作了高度的概括,他深情地说道:“长江流到这里,足以证明自己具有世间一流的文化品级。采石矶的魅力在于它扼守住了亚洲第一大河的咽喉,对万里长江作了一个文化总结。”
余秋雨的“一个文化总结”,将马鞍山的魂魄给说出来了。
“山”和“水”,是马鞍山这块土地上的两样精灵。正是有了这“山”、这“水”才使得这块土地别具神奇和魅力。1500多年前,著名诗人谢朓,云游四海,一路吟诗作对,倜傥不羁。当他不经意地踏上这块土地,立刻被眼前这秀丽的山水所吸引。眼前这山这水,在诗人的眼里,顿时幻化出一道道海市蜃楼的景观,就像是一处不被世人所发现的世外桃源,显得是那么清新和秀丽。他情不自禁地从心底呼唤出一个流芳千古的名字——“山水都”。
好一个别具特色的“山水都”。诗人这不经意的呼喊,竟喊出了这山山水水的魂魄,从此,诗人再无它念,就将自己安顿在大青山上。让这秀丽的山、清澈的水,日夜陪伴着自己。有了这好山、好水,诗人从此进入到创作的黄金时期,留下了许多让后人回味无穷的经典诗篇。
宋代著名词人李之仪,因为有了这里的水,才使他写出了流芳千古的不朽诗句,让世人知道了他、知道了当涂、知道了马鞍山。
1062年,当时年仅29岁的北宋进士李之仪在定州(今山东),就已是枢密院的一名编修官。李之仪一表人才,通晓古今,满腹诗华,很得苏轼的赏识,被苏轼称之为当代“小令”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生性耿直,蔑视权贵,因而受到官场小人蔡京的迫害,他惨遭排挤,最后被迫驱逐出枢密院。
苏轼爱才心切,经多方努力,终将他差遣到当涂这个地方去当了个小编修,以聊果腹之虞。李之仪乘着一叶扁舟,顺江而下,来到了当涂。在当涂这个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远离官场的黑暗和腐败,李之仪的日子过得逍遥自在,其乐融融。在这期间,当涂的山山水水给了他旺盛的创作灵感,他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书法作品。
在定州,诗人曾结识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姑娘仰慕诗人的才华和倜傥,她芳心暗许,要与诗人共结百年之好,彼此相拥。可如今,俩人却再也不能相见,彼此杳无音信。
诗人徜徉在长江边,望着眼前一泻千里,滚滚奔流的长江水,不禁柔媚千转,肝肠寸断。他即兴创作了一首情深意长的《卜算子·思君》,希望这奔腾不息的长江水,能带去自己对姑娘绵绵不尽的思念和牵挂。令诗人意想不到的是,从他口中吟诵出来的这首诗,渐渐地在民间流传开来。不经意间,竟成为千古流长、脍炙人口的美丽诗篇: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千百年来,无论社会如何向前发展,这首《思君》的小令,却一代一代地传唱开来,就像马鞍山这山脚下的滚滚长江水,一泻千里,不曾改变。这首诗表达了年轻人的爱慕之情,渴望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和向往。是的,只有时间会老,而爱情却永远年轻着、青春着。于是,这首诗,有了生命、有了传承、有了永恒。一首诗,走过人类几千年,这是一个奇迹和不朽。这是当涂的水,给了诗人的灵感、给了诗人永恒、给了诗人魂魄。
一千多年后,公元1982年,这首《卜算子·思君》被华人歌星邓丽君演唱后,更是风靡全球。歌声凄婉缠绵,如泣如诉。歌声,让大山为之动容;歌声,让江水为之呜咽;歌声,让世界知道了李之仪;歌声,唤醒了沉睡在当涂大山之下的李之仪。
许多人千里迢迢来追寻李之仪的踪迹,为的只是掬一口这里的长江水;为的只是以解诗人的相思之苦;为的只是触摸这首诗的温暖。
这首诗,让世人知道了马鞍山、知道了当涂、知道了这里的水。原来,这里的水也是有情感的、有生命的、有灵验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马鞍山的水是清澈的、马鞍山的水是亮丽的、马鞍山的水是灵感的。从马鞍山这里走出的人也是清澈和亮丽的。于是,马鞍山人在漫漫尘世间,有了许多美丽的故事、有了许多自豪和感慨、有了许多幸福和憧憬。
从马鞍山这里走出去的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她的一部部作品、编剧、电影,在国际上屡获大奖,轰动世界。人生中,无论旅居海外多久;无论多么风光无限;无论登上多么高的领奖台,在她心中始终有一片最唯美的伊甸园,那就是她喝着长江水长大的,她可爱的故乡——马鞍山。
她常常向人说起故乡马鞍山的山山水水,说起马鞍山的花花草草,说起马鞍山的男男女女。说到动情之处,她的眸子常常泅上一片晶莹,心中溢满着柔软。那是深入到作家骨子里的一种印记:亲切而温暖。马鞍山的水,马鞍山的人,马鞍山的情,在她的许多作品中都有着清晰的烙印和再现:坚硬中流淌着一丝柔软;粗粝中透映着一缕细腻;磅礴中闪现出一抹华丽。字字句句,凸显出一种文字的生动和温暖。
她在《折柳马鞍山》这篇文章中,曾生动地写道:“一个线条刚劲的工业城市糅在绿水青山里,有着江南水乡的景致,有着讲南腔北调的菜市场,有着缺乏市井气的城区,有着白帆布工作服的人群。”
这样的文字是属于马鞍山的、这样的文字是属于马鞍山人的、这样的文字是属于马鞍山水的。
在马鞍山,有这样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美丽女孩子,她的名字叫侯晶晶。童年时,因一次误诊,导致她下肢瘫痪。面对不幸的人生,她没有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而是让生命、让理想,在她小小的轮椅中,得到放飞、得到升华、得到了重生。她在轮椅上开始走上了艰苦的自学之路。几多风雨、几多甘苦。这种艰苦和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她考上大学、考上了研究生、考上了博士生。如今,她坐在轮椅上成为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讲师,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风景线。她开设的语言心理学,成为大学生最喜爱听讲的课目之一。她还光荣地当选上了党的十七大代表。
她在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记者采访时,深情地说道,我虽然遭遇了人生的不幸,但我却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给我的温暖和爱。是故乡的水,哺育了我、养育了我,使我能一路走下来。那就是我可爱的家乡——马鞍山。
说到家乡马鞍山,那一刻,侯晶晶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那些温暖的生活片断,仿佛又在她的眼前浮现,挥之不去。家乡的山山水水,在她心中永远是一片最圣洁的地方:纤尘不染,冰清玉洁。
马鞍山的水是有生命的、马鞍山的水是有情感的、马鞍山的水是有故事的。
在马鞍山市中心,有一个清澈明亮的湖泊。湖水荡漾、湖水涟漪,人们常将它比喻为西湖的姊妹湖,那就是——雨山湖。
雨山湖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它的湖水,通过雨山河与长江沟通。所以,这湖水是流动的、清澈的、明亮的。湖的水域面积达1087亩,1959年开辟为城市公园,与临近的佳山和雨山,共同构成了马鞍山城市景观。这里,成为这座城山水相拥、唇齿相依的一道亮丽的景观。
一年四季,这里景色宜人,春和景明:冬有皑皑白雪覆盖香樟红叶;春有含苞怒放恰似黄金铺地;夏有银杏树绿叶荫荫葱葱;秋有悬铃木伸开树冠在骄阳下呈现一片绿荫。
新建的南湖和北湖,则像姑娘一双明亮的眼睛,显得既妩媚又晶莹,既娇艳又温柔。这两处湖水,不仅为雨山湖增添了亮色,改善了城市环境中的自然气息,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的抗涝能力。
这里是城市湿地、这里是城市绿肺、这里是城市明珠。
易网人 回复:马鞍山的水是有生命的、马鞍山的水是有情感的、马鞍山的水是有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