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汾古韵 山西太原

作者:星轨
内容:[attach]37889[/attach] 太原(Tàiyuán)是山西省的省会,濒临汾河,三面环山,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太原是山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信息中心,是以冶金、机械、化工、煤炭为支柱,以输出能源、原材料、矿山机械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城市,是我国北方最著名的历史名城之一。
星轨 回复:[attach]37890[/attach] [b][size=5]双塔[/size][/b] 太原的标志。在太原东南郝庄村南。双塔最初名为文宣塔,双塔脚下的寺庙称永祚寺。因为双塔突出,犹如两根擎天巨柱,所以习惯称双塔寺。双塔,创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 年),历时5 年竣工,当时由高僧佛登和尚(又称妙峰祖师)主持修建,佛登在佛教界很有名望,明万历皇帝曾诰封他为“妙峰真正佛子”。原名文宣塔,是为了纪念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李氏,她曾拜妙峰祖师为师,尊号“文宣”。 两座塔,南北对峙,相距16 丈(50 米),取“真言密教以十六数表圆满无尽”之意。北塔全部用素砖砌筑,底座为八角形,琉璃剪边,色彩绚丽,是不可多见的明代砖雕艺术品。塔内有石阶直至塔顶,可远眺太原全景。
星轨 回复:[attach]37891[/attach] [size=5][b]汾河[/b][/size] 中国黄河第二大支流。在山西境内。源於山西宁武管涔山麓,贯穿山西省南北,在河津附近汇入黄河。长716公里,流域面积约39,000平方公里。四周为山脉环绕。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是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兰村至介休附近为中游,河出山谷,经太原市入晋中平原,有潇河、文峪河两大支流注入。坡降变缓,泥沙淤积严重。这段河床旧时很不稳定,往往氾滥成灾,但也是流域内最富庶地区。介休以下为下游,谷地时宽时窄。汾河流域是中国文化发展较早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丁村人文化」就在这里发现。灌溉业发达,自流灌溉始於宋、金,井灌则创於周、秦。汾河流域的太原、临汾也是中国煤炭、重型机械工业的基地。
星轨 回复:[attach]37892[/attach] [b][size=5]晋祠[/size][/b]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祠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星轨 回复:[attach]37893[/attach] [b][size=5]天龙山石窟[/size][/b] 天龙山石窟,位于太原市西南四十公里处的天龙山腰。天龙山,原名方山,海拔高达一千七百米。这里风光秀丽,历史上曾经是北齐皇帝商欢的避暑宫。由于北齐时山下兴建了天龙寺,后人就习惯地称之为天龙山了。天龙寺,宋代易名为圣寿寺,一九四八年失火,寺庙被焚毁。一九八一年,搬迁太原南郊南大寺于山上,现已修葺一新。 天龙山石窟创建于东魏(公元534—550年),高欢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高欢之子高洋建立北齐的晋阳为别都,继续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隋代杨广为晋王,继续开凿石窟,唐代李渊父子起家于晋阳,建造石窟达到高峰. 天龙山石窟位于东西两峰悬崖半腰,这些石窟中,有东魏、北齐、隋、唐各代开凿的石窑二十七窟。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三窟,寺西南三窟,窟之间山径相通。现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 天龙山石窟的雕塑技巧比北魏大大前进了一步。第九窟,原有木构[漫山阁],阁内唐代石窟分上下两层,上层弥勒大佛,坐像高约八米,局部虽有毁损,但仍是天龙山石窟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尊石雕塑像。下层,观音立像高达十一米,形态生动,姿态优美,身披璎珞,罗纱透体,体态丰满,薄软的罗纱质感清晰,是天龙山石窟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尊雕像。
星轨 回复:[attach]37894[/attach] [b][size=5]窦大夫祠[/size][/b] 窦大夫祠又称英济祠、烈石神祠,位于太原市西北20公里的上兰村,在汾河峡谷左侧;北靠二龙山,左傍烈石寒泉,右临赵戴文祠,是祀奉春秋时晋国大夫窦犨(chōu)的祠庙。窦犨,字鸣犊,封地在今太原,曾于狼孟(今阳曲黄寨)开渠兴利,因而得到后人的纪念;宋代元丰八年(1085)神宗封之为英济侯.故祠庙又名英济祠。其创建年代不详,但唐代李频《游烈石》词中“驻马看窦犨像”之句,证明唐代此祠已存。宋元丰八年六月,祠为汾水所淹,遂北移重建,历代多有碑记。现存建筑中,山门、献殿、大殿等是元至正三年(1343)重建,局部还有着宋、金时代的建筑风格;其献亭较大,后檐柱用大殿明间廊柱代替,结构严谨而独特。 祠庙建筑巍峨壮观,古朴幽深;大殿中塑有窦犨坐像,神态自若。祠周围环境更是十分优美:清泉自烈石山苍崖下汩汩而出,清澈见底,游鱼可数;泉水温度较低,人称“寒泉”,与翠柏古祠交相辉映,古雅有趣,“烈石寒泉”成为太原名胜之一。寒泉旁小庙前有“灵泉”二字碑刻,相传为宋徽宗赵估所书。
星轨 回复:[attach]37896[/attach] [b][size=5]悬泉寺[/size][/b] [b][size=5][/size][/b] 悬泉寺文物风景旅游区位于太原市西北28公里的阳曲县西凌井乡,景区由汾河二库专用公路和太古铁路进入,交通十分便利,景区内分布着秀丽奇特的自然景观,也保存着历史文化明珠——千年古刹,是一处集“古、秀、悬、奇、险、野”特殊品位,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为山西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山石峥嵘,云雾空蒙,在这里可领略到大自然赐于人类的山石崖洞、水瀑潭雾、林木花草、鸟兽鱼虫,还有桥栈塔坝、庙宇殿堂等人文景观。 千年古刹悬泉寺就坐落在景区内的悬崖峭壁上,据碑文记载:“在唐、宋、元、明、清各代规模不同,兴衰不一。”另载:“宋咸平三年(1000)这里已成为旅游胜地,后晋王朱木冈 据为‘晋王府柴炭之地’明英宗八年(1433)又成为‘晋藩国主香火院’明成化三年(1467)迫于民声返院还寺,归还民众。”悬泉寺上列岩崖石檐,下列百尺汾水,古人赞其曰:“鸟飞聚散,鱼跃沉浮,樵子担荷,渔翁钓游,秀峰环绕,汾水引流,深谷建立,岩崖造修,恍如云梦,不啻瀛州。”寺内有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藏经楼、观音堂、七佛洞、龙王殿、罗汉洞殿堂,有神仙洞、仙人岛、平安壕、观音赐福、成仙洞、棒槌石、龙王洞、同心石、打儿窟等自然景点,还有两层千米古栈道,悬泉滴水瀑布,石映山门,春花烂漫,云雾山峰,碧血红叶,雨帘珠屏等奇特景观更为游人赏心悦目,趣味无穷。
淡然一笑 回复:是要去看看的
繁星点点 回复:太原好地方,名胜古迹也多
繁星点点 回复:太原这么美.以前真不知道